這本書名也太長了!是從圖書館的借閱清單中直接拷貝貼上的XDD。作者是森安孝夫,內容是中亞的歷史。這本書是八旗歷史套書中的一本,這套書是從日本翻譯過來的。我受到吸引是因為對中亞草原游牧民族的歷史很陌生,加上對唐朝的文化到底是怎樣的豐富感到好奇。前幾個月去故宮看陶瓷的展品,唐三彩的奔放感、有趣的造型、還有多樣化的主題讓我對唐朝更添加了國際化的想像。這本書截錄的時間是唐朝前後,以絲路周邊的民族為記錄的對象,並且從考古的史蹟來脫除中華史觀、像偵探一樣反推當時唐朝跟周邊國家的樣貌。
陶瓷器物真的留下很多當代的線索,有個明朝陶器寫滿了回文,而且是某個皈依伊斯蘭教的皇帝的工匠製作的。歷朝可能有好幾個皇帝獨宗伊斯蘭術?真是想像不到阿!
如果查照複雜的民族融合的宗族列表,可以發現唐朝開國祖輩也有草原遊牧民族的血脈,要列入草原拓跋國家也是很合理的。書裡面對長安極其繁華的盛世(當時世界上最偉大興盛的城市),描述的畫面是像這樣的:街上有各國的人熙攘往來,茶館酒樓生意興隆、各行各業街坊林立,書店沙龍更是不少。當時絲路是大航海時期之前唯一東西交流的通道,沿途每個國家沒有不想霸佔這條通路的,彼時各國就有很多角力。在安史之亂之後,吐魯番(西藏)跟北邊西突厥就不斷試圖擁有絲路的霸權。其中有個很妙的民族粟特人,讀起來很像是東方的猶太人,非常善於蒐集情報、經營商隊跟做生意(小孩子12歲就要隨隊經商了),甚至也擁有自己的軍力,跟各個國家都有利害平衡關係,在絲路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這個民族在後續的兩百年就逐漸消失了,最終粟特文也失傳。
我也是很害怕台語文會失傳,也怕一個民族會消失。一個民族要消失可能只要四五代的光景,維吾爾就正處在這樣的危險當中。如果真的在"時代的洪流"中消失了,近代史大概也只剩下"不勝唏噓"四個字,久遠的未來大概更是隻字不提了,但是當代人的感受卻是重中之重。文化的多樣性在還可以挽回的時候,還是要努力去維護去聲援。
(國民黨跟民眾黨是在砍什麼預算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