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新手父母

沒什麼時間長篇大論,先看圖說故事:
http://picasaweb.google.com/anfanhuang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懷孕亂亂記

當諸位看官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意味著我現在正在生或是已經生完小孩了。嘿嘿,因為一直想要低調再低調,所以在部落格裡面可是一個相關字眼都沒提到,可見kuku真的是一個口風很緊,很值得信賴的人!(好啦其實沒什麼相關)

動念想到要生小孩是2008年初的事。可是那年春天傻乎乎地去跟琦媽抱了一登機箱的小baby衣服回來之後,好像就完成了階段性的任務一樣,暫時擱下了這個想法。

直到去年一月回台,我四處放話說西元2009要來拼一個小孩,再回到瑞士過了好幾個月受精卵還是遲遲沒有出現,我的內心獨白也從:“不會吧,我以為我還年輕”到“2009都快要過了!來不及了!”變到最後“下次回台直接去看醫生吧”。中間也是陸陸續續買了很多工具,認真紀錄體溫三個多月,後來自暴自棄決定隨緣,直到八月去巴塞隆那玩,帶了溫度計出門結果根本懶得用還不小心摔斷,小寶寶終於來報到了。我體會到:人算不如天算啊!做人還是不要想太多...
(serious是一直認為是我排卵期都亂算,所以才會一不算就中獎...實情當然不是這樣啦!是人生要隨性隨緣咩!)

看到驗孕試紙兩條線的時候,我們兩個都超興奮的。但是接下來幾個月的生活真的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照樣過自己的生活(除了吃東西味覺變得很奇怪,有點乾嘔,又特別嗜辣,但是中期後半就胃口大開了),直到滿三個月照超音波做頸部透明帶檢查才大驚:我的肚子已經大到夠一個小寶寶打滾了啊!?

(年紀輕輕翹什麼二郎腿!)

孕期一直都很順利。六個多月時回台灣一個禮拜也沒被流感掃到,只是嘴角長了皰疹而已。每天吃吃睡睡非常愜意。中期姊姊來找我的時候我還跟她一起出去玩了幾趟,中後期朋友們來訪跟家人來度蜜月也讓我心情超好,月子用的食材也因為大家幫忙跨海扛來或是寄來,完全不需要擔心。琦媽給的孕婦裝果然非常實用,這裡的朋友bod&lata也都很sweet,揪我吃麻辣鍋又憂心忡忡怕我吃太多,這種進退維谷的心情我懂我懂~(唯有一位cher同學是被我當作體重衝刺站,去她家一定會增重一公斤以上。)這段時間只要我說我想吃什麼,簡直有求必應,比拜拜還靈。講到拜拜,註生符跟安產籤也都有人幫我準備好了(現在都躺在我的"衝醫院小包包"裡)。大家的關心,實在是讓我心裡很溫暖啊!!越想越覺得我真的是被生下來的時辰好,怎麼一整個好命成這樣!?

(小朋友的衣服這麼多!!這還只是一半,洗了兩回才洗完)

除了比較詭異的是懷孕中期竟然眼睛出現了奇怪的症狀:比較累的時候眼睛會出現亮帶(我後來都叫它小白龍),而且視野中央會看不到形狀只有一片模糊的顏色,但是休息一陣子就又好了。眼科醫師檢查以後跟我說這是一種偏頭痛,因為孕期血壓起伏大局部缺氧就會這樣。幸好也是只要多休息就好,沒什麼大礙。

(小寶寶的衣服跟尿布滿滿一整箱,上面是我的衝醫院包包)

其實小白龍第一次出現,就是因為我查布尿布資訊幾近沒日沒夜的地步而驟然迸出。中期的時候開始準備寶寶的用品,逛網拍買二手物,每天念茲在茲的就是要上網下標跟比價,範圍遍及台瑞美三地,此三地除瑞士本部由本人應戰外,其他台美兩地皆有親戚朋友幫我取貨跟跨洋運來,實在是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照顧啊,省下來的錢就回台灣供大家一起吃喝玩樂吧。

(Michelle給小朋友準備的豪華音樂鈴,小朋友滿月前不是吃就是睡,大概視線所及不是我就是它啦!!)

懷孕中也常擔心寶寶不夠大。這裡不比台灣每次都可以照超音波然後routine報體重給媽媽參考,前中期後期各照一次超音波以外,都只能自己想像寶寶多大了。到後期我憂心忡忡的問助產士跟醫生:我的寶寶會不會太小了?醫生跟助產士都莫名其妙的回答:“妳本來就比較瘦小啊,妳的寶寶這樣大小很正常”,醫生還翻病歷給我看:“妳的寶寶體重有在標準範圍之間啊!妳為甚麼要擔心呢?”然後我順便瞄到它的頭圍落在極大值的那條線上,我才叫自己不要再想東想西了。

肚子真的是到第八第九個月才猛爆性地長起來,Michelle出去玩回家了以後都覺得我的肚子好像比早上出門又大了一點。先前謹記琦媽建議孕期必買好物“哺乳枕”也到後期才知道果然是超級霹靂睡眠良伴。因為第十個月開始真的常常沒辦法躺著睡,又大又佔位子的哺乳枕原來靠在背後是這麼的舒服。

為甚麼孕期沒辦法躺著睡呢?這就要提到令人咬牙的胎動了。從17週開始感覺到第一次胎動,那種輕輕督一下肚皮的感覺真是讓人覺得可愛到要爆炸了,到第八個月的時候寶寶變大,肉眼可見它在肚子裡左右游移也覺得很新奇可愛,直到第九個月寶寶很大而且頭下腳上就定位,這胎動就一點也不可愛了。三更半夜那一對火熱的小腳對著肋骨頂呀頂,真的讓人很火大想要乾脆趴睡給它十字固定。

(戰備儲糧,後來儲量比照片裡面還要多一倍,已經冰到lata家去了...)

寫這篇文章的今天是第39週的頭一天,這幾天心情非常焦慮,成天惶惶然總覺得自己快要生了。該洗的都洗了,該買的也都買了,該消毒的都消了,衝醫院的小包包也早已打包好。已經連續包了幾天的麵食了:包完水餃包餡餅,包完餡餅包餛飩,包完餛飩再桿蔥油餅,桿完想再從頭包水餃的時候,冰箱冷凍庫卻已經放不下了。

如果生產也很順利的話我就晉升為全天下史上最幸運的孕婦之一了。希望下一篇就是可愛的小寶寶照片啦!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撐著點小番茄!

標題名稱就是這首歌啦!!



(這個音樂連結的畫面是專輯封面,瞧瞧那個小寶寶多麼開心!)

kuku上個禮拜借回來這張專輯,一邊在廚房切切煮煮,一邊漫不經心地聽。摁...很不錯嘛多元風格,而且都有自己的味道,編曲很棒。

繼續埋頭切切切...忽然之間,我竟然聽到日本演歌!!@@!!還蠻道地的!這個團真是充滿了好奇心呀!

這個團體Pink Martini真的很可愛。專輯中的同名曲“Hang on Little Tomato”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啦!!前面的豎笛跟這首歌超搭。就算天氣很爛,一放這首歌,室內也會陽光滿溢起來。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還在看電影

我爸爸一直很鼓勵我學外文,他曾跟我說:“多會一種語言,就好像多了一只眼睛。”雖然當年的我早已晉級四眼田雞數年,但是還是受到這句話的鼓舞更起勁的學起外文。從高中學法文一直到後來因緣際會在瑞士學德文,雖然對外文的熱情還是不減當年,不過卻發現自己不論哪一隻外文的眼睛都像是弱視一般,如果單用那只眼睛看出去,還真是矇矇矓矓一片美啊(法文的眼睛更是已經近乎全盲啦!)。要能夠好好的掌握一個語言到自力瞭解另一個文化,沒有七八年的時間真是不可能。弱視的眼睛也只能將就用用啦。

新看的電影有法國的高達(Jean-Luc Godard)1960年拍的電影“斷了氣”(À bout de souffle),德國導演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1974年拍的“恐懼吞噬心靈”(Angst essen Seele auf),還有英國導演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1960年拍攝的“驚魂記”(Psycho)。

(Psycho裡面的神祕房子)

這三部來自不同國家的電影差異很大。希區考克的電影有很多都是美國出資拍的,美國的電影文化很早就很成熟,敘事非常流暢,看起來也跟現代電影的觀賞習慣最沒有違和感。故事我猜是受心理分析風潮的影響(也許那時開始有一些心理疾病的犯罪判例),所以寫出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恐怖故事。最經典的浴室謀殺場景,不知道是因為現在的觀眾口味實在太重還是怎樣,我覺得沒有想像中恐怖,還嫌它裡面流的血量少了點不太合理。最讓我喜歡的是電影前半部女主角犯罪的逃亡部份,畫面很簡單,但是緊繃的氣氛讓人連呼吸都不敢太大力。

(À bout de souffle,女主角在大馬路上賣報紙,男主角努力不懈地對她糾纏。)

法國的電影給我的印像一直都是話多,多到在電影院裡面字幕會來不及消化的程度,”斷了氣“正好也是如此。這部電影在電影書裡面總是一再被提及它當時用的跳接技法很具實驗性很重要,不過我覺得它會在那個時代那麼受歡迎應該還是因為故事情節。裡面對波西米亞生活方式的隱約崇拜,還有沒有道德感對一切都無所謂的頹廢態度,是一種無可救藥的浪漫。那個時候的年輕人也許也像片中的女主角ㄧ樣,每天腦袋都在考量著生命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或是愛情要去哪裡找尋,但是生活上的實際面卻是戰戰兢兢的不敢大意就怕沒了飯碗,在這樣的衝突下生活應該也讓人有點苦悶吧,當然就會對電影產生共鳴囉。(寫寫忽然覺得這種心裡衝突對現在的年輕人也是一樣有的吧!難怪現在看也會覺得好看。)
DVD後面還附了那時的預告片:就是短短的幾幕電影,然後最後來個片名滿版唸一遍,好樸實啊 XD!

(Angst Essen Seele Auf裡面的悲情二人組)

德國的電影就很簡潔了。Fassbinder在台灣也有辦過相關的影展,可是相關的文宣不知為何,都圍繞著他的性取向,低成本製作,跟虐待式導演法(?)打轉,但是看他的電影卻覺得沒有甚麼關連啊!
”恐懼吞噬心靈“講兩個被社會排擠的邊緣人的共生故事,原文片名“Angst Essen Seele Auf”是片中的外籍勞工男主角對女主角說的一句話,雖然文法不正確但是卻深深的說進了女主角的心裡。於是他們一時衝動決定要在一起抵抗這個世界,揮別過往,打造幸福的生活,可是怎麼做都只是被大環境反擊而受傷的更重。畢竟他們能夠採取的方式也很有限,因為他們都很平凡,眼界也沒辦法看得很遠,所以怎麼做都讓人覺得可悲,後來即使他們決定要繼續在一起,其實只能各自回到自己的文化裡。這個故事真的是蠻悲慘的,也提到很多社會問題。
可能是因為低成本的關係,鏡頭都是一鏡到底,畫面也很奇怪,舉例來說:人小小的放在最裡面的房間那樣,觀眾好像從很旁觀者的角度偷窺似的。風格不甚唯美,氣氛有點奇怪,議題非常尖銳,結局勉強樂觀。雖然會想再看看他別的電影,不過...可能過些時日再來吧!

還有兩部現代的電影,法國人拍的:”西班牙公寓“(2002)跟它的續集“俄羅斯娃娃”(2005)。這兩部電影都很歡樂喔!!當年在歐洲好像也都超級大賣座。看完第一集有點感傷覺得自己年輕的時候好像錯過了很多東西。不過其實是文化不同啦!台灣長大的青少年也有自己的成長經驗呀!歐洲的年輕人實在很幸福耶,歐盟有那麼多program在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讓年輕人可以四處求學,看起來好像比台灣的年輕人出國要容易的多了。續集比第一集還要好看,是罕見的續集可以比第一集還要深刻的例子。

接下來要看甚麼電影才好呢?希望能趕快找到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