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Watching筆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Watching筆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

電影教我的事,可惜我可能怎麼也學不會


就在我想要嘗試著自己在網路上抓電影.下來看,電腦卻被色情廣告的海嘯撲擊到我的心臟快要停止的時候,serious英雄救美地解決了我的困境。

回台灣的時候趕在離台前一天,揪了阿姨跟媽媽衝進電影院看了少年Pi。這部電影也是讓我左思右想地想了很多,沒個結論。唯一一個畫面讓在電影院裡面的我當下就了解的一件事,發生在少年Pi苦命的突圍日記竟然被不知情的海浪捲去的那一幕,一瞬間我頓悟到我真是不該抱著日記拼命寫,激進一點,應該連部落格都寫了。活在當下的真義在此啊!

可是我現在又摸黑在這裡打字了,可見人要改變,真的很難。(就像色情廣告要在電腦裡刪除很不容易,打字的當下硬碟又在唧唧咕咕地響個不停...)

看完了愛慕,覺得電影的中文名字應該要改成"愛(與)死"。邊看邊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異,還有現代社會結構的改變,對人精神上造成的困境。最後相愛的形式被單方面選擇了留存的樣貌,我總覺得不太對。無關愛的昇華或墮落,而是本質上不正義。後來想想應該是他老公法文不好,誤解了“醫院“的意思,醫院又不是療養院。又覺得也許是在西方,個人主義這麼興盛,才會讓家庭的力量連棉薄程度都無法發揮,而變成艱苦(後來還變成獨斷)的雙人舞。

人對於面對病跟死的心理準備,早點開始去想也許不錯,比較不會讓人措手不及?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另外一部電影“桃姊“(忽然又想到愛慕這電影也許可以翻成“逃解“!?XDD)。先前覺得這部電影很多現象很悲哀呀什麼的,現在可不覺得了。家屬在敲櫃台不想繳費的橋段,想想還有一家子在外頭推卸責任,雖是涼薄總算還有點熱鬧。養老院的存在,讓日暮的人跟親愛的生者保存了一段距離,這距離也無關美好或是悖責,只是讓人得以呼吸喘息。這電影裡平淡真切的互動我也比較體會到微妙之處了。可是我還是覺得保有呼吸的空間,養老院不是唯一一種方法,這只是現代社會演化出來的一種淒涼的選擇。

不論在什麼時空,人永遠都處在困境裡。像少年Pi裡面對生命的豁達,反而引導出純粹的積極。期許自己能有這樣的豁達,迎接生命裡的每個挑戰與困境。

---
小記:這個週末過的非常美好,是一個百分之百屬於我的週末。週六買特價票去滑雪玩了一整天,週日帶小鬼去博物館散步,晚上還看了肖想很久的電影。這一切都要感謝serious無私的奉獻(帶小孩跟解決電影的問題,還騎腳踏車載兩個小孩騎大大的上坡),他真是太偉大啦!!!!!









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女朋友男朋友

    昨天看了金馬獎的頒獎結果以後,火速去找了小鎂得獎的“女朋友,男朋友“來看。雖然小鎂得獎我是很開心啦,不過看完電影以後卻覺得蠻失望的。也許是金馬新聞看太多,篇篇對入圍的電影講得褒美之辭溢於版面,搞得我覺得每一部電影好像都不容錯過,期待太高,所以才會對這一部不太好消化的電影有些失望。
    這個故事一部份架構在我還在唸小學的時代。在那個年代裡,如果我搭公車經過了中正紀念堂,看到滿牆的塗鴉,只會覺得好過份,害的政府又要花錢去粉刷,浪費空帑。那是一個很尷尬氣氛在轉換的時期,我在學校不敢承認家裡不支持國民黨,覺得將來長大了暑假要去參加救國團的活動,聽大人說美麗島就像是在聽奇談不想深究;總之那時的我往大人的世界探頭只感到渾身不自在。可能就是基於對那個時期認知的空白,所以這部電影在講學運那一段很吸引我。
    可是,其他諸如高中的青春或是同志的戀愛或是成人世界的無奈,總覺得沒有很深刻,這些人好像都架在空中,對他們的愛戀的糾葛混亂,頂多就只有“好吧我大概可以想像這有多機車“的感嘆,裡面的人的演出,我好像也只比較喜歡鳳小岳的部份,奇怪他怎麼沒有被提名呢?
    我對電影沒有研究,只是個喜歡看故事也喜歡沈浸其中的人。也許裡面有很多象徵暗喻的畫面,被我鴨子聽雷呼嚨呼嚨就過去了,可是對情節沒有什麼感應,就讓我自己覺得很遺憾了。唉。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撐著點小番茄!

標題名稱就是這首歌啦!!



(這個音樂連結的畫面是專輯封面,瞧瞧那個小寶寶多麼開心!)

kuku上個禮拜借回來這張專輯,一邊在廚房切切煮煮,一邊漫不經心地聽。摁...很不錯嘛多元風格,而且都有自己的味道,編曲很棒。

繼續埋頭切切切...忽然之間,我竟然聽到日本演歌!!@@!!還蠻道地的!這個團真是充滿了好奇心呀!

這個團體Pink Martini真的很可愛。專輯中的同名曲“Hang on Little Tomato”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啦!!前面的豎笛跟這首歌超搭。就算天氣很爛,一放這首歌,室內也會陽光滿溢起來。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還在看電影

我爸爸一直很鼓勵我學外文,他曾跟我說:“多會一種語言,就好像多了一只眼睛。”雖然當年的我早已晉級四眼田雞數年,但是還是受到這句話的鼓舞更起勁的學起外文。從高中學法文一直到後來因緣際會在瑞士學德文,雖然對外文的熱情還是不減當年,不過卻發現自己不論哪一隻外文的眼睛都像是弱視一般,如果單用那只眼睛看出去,還真是矇矇矓矓一片美啊(法文的眼睛更是已經近乎全盲啦!)。要能夠好好的掌握一個語言到自力瞭解另一個文化,沒有七八年的時間真是不可能。弱視的眼睛也只能將就用用啦。

新看的電影有法國的高達(Jean-Luc Godard)1960年拍的電影“斷了氣”(À bout de souffle),德國導演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1974年拍的“恐懼吞噬心靈”(Angst essen Seele auf),還有英國導演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1960年拍攝的“驚魂記”(Psycho)。

(Psycho裡面的神祕房子)

這三部來自不同國家的電影差異很大。希區考克的電影有很多都是美國出資拍的,美國的電影文化很早就很成熟,敘事非常流暢,看起來也跟現代電影的觀賞習慣最沒有違和感。故事我猜是受心理分析風潮的影響(也許那時開始有一些心理疾病的犯罪判例),所以寫出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恐怖故事。最經典的浴室謀殺場景,不知道是因為現在的觀眾口味實在太重還是怎樣,我覺得沒有想像中恐怖,還嫌它裡面流的血量少了點不太合理。最讓我喜歡的是電影前半部女主角犯罪的逃亡部份,畫面很簡單,但是緊繃的氣氛讓人連呼吸都不敢太大力。

(À bout de souffle,女主角在大馬路上賣報紙,男主角努力不懈地對她糾纏。)

法國的電影給我的印像一直都是話多,多到在電影院裡面字幕會來不及消化的程度,”斷了氣“正好也是如此。這部電影在電影書裡面總是一再被提及它當時用的跳接技法很具實驗性很重要,不過我覺得它會在那個時代那麼受歡迎應該還是因為故事情節。裡面對波西米亞生活方式的隱約崇拜,還有沒有道德感對一切都無所謂的頹廢態度,是一種無可救藥的浪漫。那個時候的年輕人也許也像片中的女主角ㄧ樣,每天腦袋都在考量著生命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或是愛情要去哪裡找尋,但是生活上的實際面卻是戰戰兢兢的不敢大意就怕沒了飯碗,在這樣的衝突下生活應該也讓人有點苦悶吧,當然就會對電影產生共鳴囉。(寫寫忽然覺得這種心裡衝突對現在的年輕人也是一樣有的吧!難怪現在看也會覺得好看。)
DVD後面還附了那時的預告片:就是短短的幾幕電影,然後最後來個片名滿版唸一遍,好樸實啊 XD!

(Angst Essen Seele Auf裡面的悲情二人組)

德國的電影就很簡潔了。Fassbinder在台灣也有辦過相關的影展,可是相關的文宣不知為何,都圍繞著他的性取向,低成本製作,跟虐待式導演法(?)打轉,但是看他的電影卻覺得沒有甚麼關連啊!
”恐懼吞噬心靈“講兩個被社會排擠的邊緣人的共生故事,原文片名“Angst Essen Seele Auf”是片中的外籍勞工男主角對女主角說的一句話,雖然文法不正確但是卻深深的說進了女主角的心裡。於是他們一時衝動決定要在一起抵抗這個世界,揮別過往,打造幸福的生活,可是怎麼做都只是被大環境反擊而受傷的更重。畢竟他們能夠採取的方式也很有限,因為他們都很平凡,眼界也沒辦法看得很遠,所以怎麼做都讓人覺得可悲,後來即使他們決定要繼續在一起,其實只能各自回到自己的文化裡。這個故事真的是蠻悲慘的,也提到很多社會問題。
可能是因為低成本的關係,鏡頭都是一鏡到底,畫面也很奇怪,舉例來說:人小小的放在最裡面的房間那樣,觀眾好像從很旁觀者的角度偷窺似的。風格不甚唯美,氣氛有點奇怪,議題非常尖銳,結局勉強樂觀。雖然會想再看看他別的電影,不過...可能過些時日再來吧!

還有兩部現代的電影,法國人拍的:”西班牙公寓“(2002)跟它的續集“俄羅斯娃娃”(2005)。這兩部電影都很歡樂喔!!當年在歐洲好像也都超級大賣座。看完第一集有點感傷覺得自己年輕的時候好像錯過了很多東西。不過其實是文化不同啦!台灣長大的青少年也有自己的成長經驗呀!歐洲的年輕人實在很幸福耶,歐盟有那麼多program在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讓年輕人可以四處求學,看起來好像比台灣的年輕人出國要容易的多了。續集比第一集還要好看,是罕見的續集可以比第一集還要深刻的例子。

接下來要看甚麼電影才好呢?希望能趕快找到新的目標!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最近看電影

最近從圖書館租了一些電影回來看,這個念頭已經在心裡想了很久了,因為覺得在歐洲要看到經典老片好像比在台灣容易,在台灣總得等到電影節或是特別"向某位大師致敬"的影展才有機會看到一些只聞其名難得碰到的電影,不然就得跑電影資料館。
在Basel的小小圖書館雖然館藏不多,不過搜尋一下竟然一些電影書上經典的電影都真的有耶。另外也看了一些紀錄片,借紀錄片有很大的動機是:免費啦!

於是最近看了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八又二分之一"跟"女人之城",迪西嘉(Vittorio De Sica)的"單車失竊記",還有Martin Scorsese拍的紀錄片"No Direction Home"(講60~70年代的Bob Dylan)。還有其他一些莫名奇妙的電影(其實"女人之城"也是蠻莫名奇妙的)就不特別記了。

去年美國有一部同名音樂劇翻拍的電影"Nine",劇情還蠻特別的,講一個遇到瓶頸的導演面對自己潛藏心底的情結的故事,後來才知道這個音樂劇是由另一部電影翻拍過來的,這部電影就是比"九"小0.5的"八又二分之一"。原作是費里尼1963年拍成的,片長兩個多小時,不過內容比現在同樣兩個小時的Nine豐富也大膽許多。我覺得反而現代的電影不一定敢這樣直率地拍想像的畫面,其中幻想情結跟真實事件彼此失去了界線,那亂慌慌的心意跟互相衝擊的情境,讓人看得好著迷。

不過費里尼的另一部"女人之城"就讓人看得很痛苦了。一個平凡的男人意外的闖入一連串性別跟性的大鬧劇裡,像被大車輪一樣輾過,整部片都是從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狂想,片長也是兩個多小時。我邊看邊想:這個導演當年到底是有多紅呀?有人願意出資給他拍這樣亂七八糟的電影!還是那個時候的思想開放,什麼題材都可以拍,還可以拍這麼長?

"單車失竊記"是義大利1948年的電影,寫實主義的經典片。也許是時代改變了,我看這部電影看得很生氣,雖然理智上知道整個故事是很可悲的啦,窮人在現實的環境裡人性就會變脆弱啦,可是還是覺得這個男主角也未免太無能了吧!?電影裡沒有對他堅強果絕的太太多做描述,我認為如果換成她當主角,被偷的腳踏車一定很快就找回來了啦!!

"No Direction Home"一開始就採用Bob Dylan的訪談,他認為自己出身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卻一直沒有對該階級的歸屬感,以至於他覺得自己終其一生都在尋根,找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方向。這段話讓我很感慨,對自己的出身沒有認同感,對他的家人而言不是一種否定嗎?
Bob Dylan的才華跟傳奇的經歷,很值得用紀錄片的方式記下來。這部紀錄片把那個時候的社會事件跟音樂脈絡很清楚地連起來,澎湃洶湧的年代氣氛變得令人嚮往。可是像他那樣桀傲不馴的態度,帶了一把吉他就出去走唱,上大學書也不好好唸,要是是我的小孩我不知道會多抓狂啊?

得趁著今年圖書証還沒有到期的時候,趕快再多找些電影來看!!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入戲太深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句話放在serious身上是最恰當不過了。數月前,serious正在讀一套科幻災難小說,某天晚上就發生了這樣的事:

(應該是在夢中逃難吧...經過他這麼猛然一喝,我接下來就睡不太著了)


前幾天,我們終於看到押井守2008的動畫新作「The Sky Crawlers」:



(可以按youtube右下角的HQ鍵,畫質會更清晰)
這個動畫當然也是蠻好看的啦!畫得有夠漂亮的。(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攻殼機動隊。)看上面的動畫版主題曲就知道,這部電影裡有很多空中對戰的鏡頭啦。看完以後serious一直喃喃自語:「嗯,好看,這個好看。」

當天晚上就又發生了這樣的事:

是怎樣!!??晚上也要親自參戰就對了!!??(炸)
(模擬爆炸聲連續大概兩分鐘多,這場戰役還頗長的...)

哼,我承認我做過最騷包的夢劇情再緊張,我也不曾"嘩"地叫出來。還是我比較優雅。



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Art Basel

本來我的奶瓶交要在六月上旬來找我玩,順便參觀一個世界級的藝廊展,但是很不巧的後來她感冒了,然後咧個性很急的她又已經在網路上買好票了,所以後來kuku就很有義氣的幫她把票用掉。
--
以上是亂亂講,實情是kuku在這邊已經聽過這個名震天下的展覽兩年了,但是因為票價很貴,小氣心態總是沒下決心去看,所以這次奶瓶交的票就這樣名正言順地落入我手裡啦(奸笑)。
--
去看過以後,才瞭解Art Basel是怎麼回事。如果想要看近代藝術跟當代藝術的趨勢的話,或是像我一樣只是想要知道大概是什麼,那來逛Art Basel絕對是事半功倍。這個展覽是向全世界頂尖的藝廊邀展,每個藝廊無不把店裡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運過來展示,順便在這裡找尋買家。總共參加展覽的藝廊約有三百多家,世貿展覽中心內有兩層樓加上一個大倉房的空間做裝置藝術展示,另外在市立電影院有藝術電影放映,同時還有一個設計展展場、並且在另一個展場辦了一個瑞士藝術競賽。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活動。

第一層的藝廊展區,大概可以瞭解現在藝術市場上最搶手的作品是哪些︰畢卡索、席勒、克林姆、波拉克...,有平面也有立體的作品。第二層則比較前衛,有攝影、跟非具象的創作。有些藝廊會配合收藏風格做展場的設計,這也是好看的部份。畫通常都不會標價錢啦,偶爾一兩幅有標明的,那個數目後面的零是數不清的阿~~

其實逛藝廊展跟逛美術館還是不一樣。美術館收藏的往往都是藝術評論家確定已經很有重要性的作品、藝廊的話就是有投資的考量,畫作都是商品,有的時候真懷疑一些很前衛的作品真的有那個價值嗎?

在這邊也見識到很多收藏家的風采,擦身而過都聽到錢的聲音呀。穿高級西裝的先生、戴鳳飛飛才會戴的帽子的太太,喝著會場內一杯要價14法郎的香檳、一邊評論銷售員小心翼翼端出來的一幅又一幅的商品,世界上真的有「收藏家」這樣的人存在呢。對收藏家來說,搭一趟飛機就可以買到世界各地的商品,是很划算吧!

會場內也有像我一樣的普通人,在板凳上喝礦泉水吃三明治。賣畫的工作人員也是在吃便當,還兩個人分一個。瑞士的物價貴,沒辦法。

Art Basel為了引起媒體的注目,都會廣邀知名人士來參加。今年Brad Pitt也有來。反正走很商業化的高檔路線啦。

晚上有門票就可以免費看藝術電影。但是我去看電影的時候遇到了討厭的事情。我到電影院的時候櫃台貼了一張"票以售罄"的告示,如果要看只能等開演以後有人沒到才能入場,現場已經一群跟我一樣愁眉苦臉想要碰碰運氣的人。這時有穿高級西裝的人出現了,他走到櫃台秀了一下VIP卡,跟櫃員說:「我剛剛跟你們老闆講過,他說我直接來櫃台拿票...我要12張。」然後他真的就拿了一串票離開了。
特權真的是很惹人厭啊!可這個世界真的就有運行這種遊戲規則的時空呢。

所以這個展的確是很值得看,不過逛完這個展覺得自己好像跟這個展有點格格不入,也分外想念美術館的美好。不過就把它當成是對這個社會另一個階層的觀察機會吧。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今天終於把這上下兩冊的小說看完了。看中文書真的很舒服呀,正因為如此借回來的德文小說一直被埋在碎布堆裡。這小說整體來說很好看,不過到中段的時候有個漫長的索然無味期,讓我努力不讓自己分心的同時只好不斷地抱怨書裡的人物不吸引人,作為發洩。

可是看完以後覺得很好看耶,故事很不一樣。同樣想像龐大又漫無邊際的創作,不知道從前有哪些、將來又有幾部呢?
忽然想到,也許"新世紀福音戰士"可以跟它拼一拼吧!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朗香教堂

在離Basel不遠的法國境內,有一間科比意(Le Corbusier)設計的聖母院。這個小鎮名叫Ronchamp,中文翻作"朗香",這個教堂中文名稱就這樣決定了:朗香教堂。如果說要找一間長得很不像教堂的教堂的話,這一間一定是名列前茅。

法國的鐵路網對於像Ronchamp這樣的小鎮一直不太眷顧。雖然離Basel很近,如果要搭公共交通工具的話接駁卻非常不方便。班次少,轉乘多,到了小鎮還有得走。很拼地轉車到了那邊,可能待不到兩個小時就要準備回返,因為車班就是這麼少! 這就是想要去看這個教堂很久了,卻每個週末都下不了決心的原因。但是,我們的困境有了轉機!!
Lata跟Bob辦了瑞士租車卡~~~\ ^o^/ ~~~後來三月有一週我們就搭便車一起去啦!在法國坐自用小客車這還是第一次,車子可以開很快其實挺舒服的。跟搭火車最大的不同是會穿過小鎮的中心地帶,一路看過去蠻有趣的。有的房子又破又舊,法國鄉下地方好像窮人很多?而每個區域的透天厝風格也不一樣,很多可看的。
快要到郎香小鎮的時候,遠遠就看到山丘上的小教堂了,棕紅色的樹林裡白白的很醒目。到了教堂園區門口,發現要買票才能進入,而且票價還蠻貴的,成人票要八歐。進了園區以後,發現裡面的遊客怎麼都是東方人?幾個日本人先是照相、後來就在草丘上坐下來畫起了素描。後來進去教堂的內部,又有一個東方面孔也在畫素描。大概對建築有興趣、或是念建築的都會來朝聖一下吧!

外觀非常特別!最常出現在旅遊書上的就是這一面:右邊凹進去的牆面是當作戶外的講壇。室內看這面牆也是室內的講壇。
其實每個立面都很有趣,我覺得有一面看起來就好像媽媽牽小孩很開心的笑著。
後來都是洞洞的這一面,從室內看才知道都是花窗。他的花窗也很不一樣,像塗鴉一樣,在牆上隨意分佈。可惜室內規定不能照相。
平常都會設計成張牙舞爪的排水口,在這裡簡化成了一個像豬鼻子的東西。


其實這個教堂抬頭看天花板的空間曲線、低頭看地板不同材質的配置、空間的區隔、每個小隔間的設計,都很像獨立的作品。整個配合在一起真是個巨大的藝術品。可是室內很冷,而且非常幽暗,坐久了會打冷顫。

在園區可以眺望遠景。這個園區還要再擴建,要加蓋一個給神職人員住的地方。我們去的那一天,正好這個設計案在展覽室開會。我們還以為那是什麼特展,混在一群老伯伯裡面很努力地看,看到有人打開電腦接單槍打開powerpoint檔,才知道是誤闖人家會場啦!不過也得知這個加建是由Renzo Piano的工作室包辦,蓋好了應該也會很精彩吧!

附記一下好久以前去巴黎找TYC時順便看的兩個建築物︰一個是龐畢度中心,建築師是Renzo Piano;另一個是人類學的博物館Musee' du quai Branly,只為看它的外牆,設計師是Patrick Blanc。

植物牆。先前台北國家音樂廳也有請他來種了一片室內牆,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長得好的看起來真的很驚人。)

靠近的時候可以感覺水氣很重,靠近牆面會涼涼的、鄰近的地面也很潮濕。
好看的建築物真的讓人打從心底感到舒服,光看外觀就已經對裡面產生很多遐想,真的置身其中的時候又驚喜連連。建築物真的可以對居住的人產生很大的作用,我覺得"大隱隱於市"還真的需要一點修為,因為現在百分之百覺得住在一個很酷的房子裡面很棒!

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

呃!日劇!

(2004日劇「與光同行」)
超級感謝我同學推薦的這部日劇"與光同行"!!趕在我回瑞士之前的週間,她百忙之中還是抽空提醒我別忘了跟她拿這部日劇回去看,老實說,回來以後想到這部日劇以為它有點說教的意味(真是大誤),總是缺乏動力把它放進DVD槽裡,但是,看到第一集的後半部忽然驚覺,這部日劇真的很真實的反映出一個平凡小家庭面對不平常的孩子所作的適應跟努力,劇本寫得之好哇!~不時讓我熱淚盈眶,真的好好看喔。

我還一直跟serious講這個演自閉症的小男孩一定是真的自閉症!因為實在是演的太真實了。後來查了發現不是啦,人家是很棒的童星啦!(厚~我以後老了一定是那種會追著鄉土劇反派角色直追猛打的老太太......)

這個日劇可不是專門要打苦情牌賺熱淚的,我覺得它很實在的反映出面對遺傳疾病時的心理準備、還有現在能做的應對方案。特殊的孩子發展狀況會一直改變,該對特殊的孩子有所付出的不僅僅是家庭,整個社會也該試著去握他們的手,不然遇上了這些家庭心力竭盡的一天,這些孩子會無所依靠。有個天真的想法,如果社會的資源可以分工,每個不同的對象扶持這些病童一天,那即使孩子的原生家庭老死,這個孩子也可以一天一天的過下去。特殊的小孩子需要更多關心跟打從心底的接受,這些心態都是可以付出心力的人該培養的。

劇情好看,不過裡面的演員除了演媽媽跟小孩的以外,似乎都不是很賞心悅目。可能是筱原涼子的片酬太高了吧>.<。(尤其是那個爸爸喔演得之差的,實在是很想把他抓去上演技訓練班。不過牽牛花教室的老師演的真好!) 雖說這部片好看嘛,卻也提不起興致再看一遍。好像把這些體力去找些相關的書來看還比較有動力。會一看再看的,好像還是輕鬆有趣的影片耶~

(來了來了,這個就會讓人一看再看囉!---2006年的「不能結婚的男人」)

這個"不能結婚的男人"是師妹在我回去的前一天火熱熱提供給我的。那時在她家試片啦,先看一點點再決定要不要帶走(師妹專業!),結果影片開始半分鐘,男主角煎牛排心滿意足咬了一口的表情(哇,有變態的味道)馬上就決定了︰就是它啦!

戲裡的每一個人都很有趣。從第一集一口咬定「男主角一定是個怪人」到最後一集「他果然有夠怪的啦!」的同時,卻也好像越來越能瞭解他的想法了。
喜歡女配角穿著涼鞋去蹓狗的畫面,也喜歡女主角臉色微變眼光一殺的表情,超級有趣。每一話的標題也都下得好哇!
後來查了查日劇的討論區,發現日劇的主題還真是多,什麼千奇百怪的主題都有人在拍。希望台灣的連續劇or偶像劇也可以趕快發展更多元化!~

受歡迎的日劇有時候還真的受歡迎到神奇的境界。2005年的時候交響情人夢超級紅,那時候台灣還沒有正式播,都要從網路上一集一集跟著日本的進度看,有一天我在捷運站的月台等車,有兩個高中生排在我後面,這時甲忽然對乙說:「那S樂團成立了嗎?」排在前面的我心下一驚+耳朵頓時長大三倍,這個「S樂團」簡直就像某種密碼一樣,馬上就讓我對後面兩個揹著不知道是吉他還是貝斯的小痞子產生了同盟感,原來像電車男裡面茶室相會的劇情在真實生活中可不是不可能發生呢!

(另外附上最近查到的好食譜網站一枚:http://www.babyhome.com.tw/note.php?mid=1576,自己紀錄之餘也跟大家分享啦!)

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Die Welle (The Wave)

前幾天看了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是今年三月在德國上映,查過以後發現台灣也會上映,先是金馬影展可以一睹為快,接下來應該也會上院線。很好看喔!(可惜我還是在中文字幕的幫忙下才看得懂。)這部電影是從美國的一本紀實小說(The Third Wave, 1967年)為依據拍攝的,記述某高中的歷史老師做了一個政治教學實驗(關於納粹主義)但是後來卻步入失控的過程。在美國已經有很多電影跟影集的相關作品,但是德國是第一次拍。

其實由德國人拍這個"集體意識"、"寡頭政治"的主題不免有點敏感。在德國上語文課的時候,接觸到的德國人談到二次大戰的國家社會主義時,大多都是"那個年代犯的錯"來帶過去,似乎已經很遠,又怎麼可能再重蹈覆轍?

我以為大多數的德國人都是這樣想的:那是那個年代會發生的事,跟我們現在沒有關聯了。與其討論納粹帶給德國的傷害,不如多花些心力研究東西德合併後仍然存在的差異。

但是這部電影卻講出其實還是有一部分的德國人是很警覺的,只是相隔四十年後才有人有勇氣來碰觸這個主題。這部電影的情節,按照德國人的情緒跟理智線延續發展,顯得很理所當然。集體意識的形成、排他性出現、自由跟紀律互相模糊...在年輕人之間國家社會主義很容易便建立起來。年輕人似乎對這樣的不自由很享受,不知不覺就被操縱。德國電影的結局跟美國小說不一樣。加入了現代的家庭關係、還有現代的同儕互動方式、大多數的年輕人沒有自我價值認定...所以導向了一個更壯觀的結果。

(題外話,我覺得德國近代的戲劇作品似乎都很精彩,張力非常大。前年來台灣演出"玩偶之家"的劇團,不只是舞台設計讚、故事也有所改編,非常好看。真希望自己趕快能看懂!!)

不過查wiki顯示,據說這場源自美國的政治教學實驗壓根沒有發生過。有人認為是這個歷史老師自己的推想(幻想?),所以被歸為文學作品...不過心理學界當初對這本書的內容相當震驚就是了。

好看,希望大家有機會都能看到!

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An Inconvenient Truth

這部紀錄片是美國人拍的,講全球暖化,同時把一個推廣這個議題的人物拿到鏡頭前,跟觀眾分享他的魅力。



(這個預告片我覺得剪得挺差的,把紀錄片搞得跟蝙蝠俠的節奏沒兩樣。配樂實在是太亂來了。)

不論高爾是不是在這部紀錄片的推波助瀾之下,而拿到了200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不過他真的是很有魅力的演說家。也許是因為有個這樣的公眾人物,才集聚了各個領域的專家,為他提供相關的研究資料;也幸好有他的能力,才能把眾多的資訊彙整成一場概念完整的演講。也幸好有他的地位,才可以讓全球暖化的演講可以像巴非特的演說一樣在各個地方不停上演。這部電影的感染力讓我幾乎就要相信,改善全球暖化就像少喝一杯飲料一樣簡單。(片尾字幕說︰要求你的電力供應商提供綠色能源,如果他們沒有就問他們為什麼不提供......但是其實在瑞士綠色能源的價格是一般電力的三倍以上啊!<--就是看到這裡有種「何不食肉糜」的感覺,所以清醒了點。)

高爾說:「我只是想要呼籲,對於氣候改變的警訊,我們必須要意識到而且有所回應。」這個訴求很基本也很實際。畢竟有許多國家的生活型態禁不起快速大幅的變動,可以要求的是新的想法,有勇氣的實踐,即使改善得既小且慢。

對於環保的問題,的確是每個人多注意一點集合起來的效益就很大。雖然還是買不起綠色能源,不過我會盡可能過節約的生活的。節約生活力量大!Ya!

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蒙特羅爵士音樂節

在瑞士西南方,靠洛桑的地方,日內瓦湖畔,有個叫蒙特羅的小鎮,此地最有名的就是自一九六七年起,每年一度的爵士音樂節了,舉凡爵士樂史上的大人物,如Keith Jarrett、Bill Evans、Nina Simone、Jan Garbarek、Ella Fitzgeral、Stan Getz、 Sonny Rollins……等都多次參與此盛會。隨著時代演近,雖然「爵士」之名仍在,但樂風確日趨多元,像今年美國當紅的Alicia Keys也來了,而且由於她的知名度,票還賣得爆貴的。

這個音樂會持續兩週,每晚都會有兩個在不同音樂廳的主要節目和許多週邊小表演,最理想的狀況就是在這裡住上兩個星期,天天聽音樂聽到爽啦!但現實是,一來我沒有這麼多假可放,二來每場是站票已經要價75至160瑞士法郎不等,要坐下來的話對我們來講更是天價啦!所以kuku和我只好非常謹慎的選擇了。本來的預算是聽一場就好了,可以當日來回不用住宿,忍痛割愛了許多場,選到後來,還剩下兩場,就衝著這兩個人的名字:
Richard Galliano(這個人之前kuku的Tango文中有提到)和Gilberto Gil 而且這兩場剛好是在星期五、六日連續兩個晚上,不用翹班就可以去聽,也不用來回奔波,於是就決定衝這一趟啦!

本來以為一場音樂會就一個主角或主團,一個多小時就會結束,其實不然,每場都有三個以上的團體表演,至少三個小時以上,我們找選場次時,只有注意到我們認得出來的名人,沒注意到其實節目表上的確是列了落落長的表演名單,這實在是值回票價啊!

由於我們買的是站票,所以很認份地在可以入場前的一個小時就在門口排隊,於是都可以搶到很好的位置(不過還要再等一個小時才會開始)。我們選的兩場,是本屆主題之一,巴西之夜(一共三晚)的其中兩場,處處可見巴西國旗或是身穿足球球衣的人,好像又來到了足球比賽一樣。

拜youtube之賜,幾乎當晚所以樂團都可以找到,就放幾個有聽到的曲目連結。
但第一天開場的那個團太小咖了,網路上找不到,他們表演時間也只有半個小時,超時了還有主持人上台假裝R&B的合音來提醒他們該下台了,一想起那個主唱唱很渾然忘我時,突然聽到有人在背景音樂中隨著節奏"嘿~唷!~唷!"的那個莫名其妙的表情,就覺得很好笑。

第二團,其實是以三個獨立手風琴歌手為主,分別主唱或合唱,在youtube上分別找他們得短片時,意外發現了一個紀錄片的預告,這個晚上很多樂手都有出現在這電影裡,應該是要拍成巴西版的「樂士浮生錄」(Buena vista social club)吧!

第三團,就是頂頂有名(對我們來說啦)的Richard Galliano,他之前就有來Basel表演過兩次,但一次因為我們回台灣,一次去英國參加婚禮,所以都錯過了!他就不唱歌了,完全以精湛的Bandaneon技巧征服聽眾。
以下的影片就是當天和他一起演出的團體和有出現的曲目。

第二晚,第一位是個活力女主唱,邊唱還會邊唱啤酒

第二個表演者一出場,我和kuku第一印象都是"哇~她拉皮拉得好兇啊",但全場巴西人一片大瘋狂,經過旁邊的巴西阿婆解釋,她可是六七零年代巴西當紅歌手,可以媲美瑪丹娜呢!我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這大概是她最近的MV吧

第三個更屌了,也是我們衝著來看的Gilberto Gel,這個老背背還是現任的巴西文化部長呢!連今年音樂節的"大會主打星"Quency Jones (今年最大的表演是為他慶祝七十五歲生日)都坐到舞台旁邊觀看。巴西瑪丹娜也偷偷跑到台下來看,不過不少前排的師奶們注意到她,還不時地跟她打招呼呢


雖然我和kuku搶到站票最前面,但還不是最貼近舞台,因為舞台前兩公尺的地板還坐了一排工作人員,保持安全距離。但最後四五首歌時,所有工作人員突然手牽手站起來,kuku和我都還滿頭問號時,身旁一位巴西阿婆因為中場休息時kuku有用一點法文和她攀談攀出點情感,就在工作人員瞬間分縮成兩個小圈圈,保護著前面兩位操作攝影機的人員,巴西阿婆早就偷聽到他們要幹嘛,說時遲,那時快,抓著kuku的手,kuku抓著我的手,我們就這樣往前衝衝衝到舞台下方!這真是太爽了!看了這麼多表演,總是買最便宜的票的我們,還沒這麼近距離看過表演者呢!

在當天後台有人把最後安可謝幕片段錄了下來,如果大家非常仔細看,可以在9分27~30秒左右,看到kuku的臉出現在最右下方喔!不過serious我那時已經守不住前線,被一群巴西師奶們擠到第三排去了吧!如果看不到kuku,在右下方穿著桃紅色衣服很有動感一直拿著扇子扇啊扇的人,就是拉我們到最前排的巴西阿婆啦~

還有一個當天後台的片段

這個安可一鬧完,已經深夜一點半,我們也錯過了最晚一班夜車回Basel,雖然有不少night club配合音樂節開通宵,但這些夜店太吵了,我們也沒體力再hi下去,最後只有呆在主館的大廳沙發上發昏,四點主館也要關門了,我們只好到車站的侯車室,像流浪漢席地而睡,等待第一班火車的到來。

附記:
youtube真是好物,不小心有看到不錯的表演片段

Galliano不知道吹的是什麼樂器,不過這首曲子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Il Postino的主題曲喔!看左上角,"3SAT"是瑞士的電視台呢

2008年6月7日 星期六

Euro2008開戰啦!!


四年一度的歐洲盃(這是足球界僅次於世界盃的熱門賽事,2006世界盃最後四強通通都是歐洲球隊喔!!)今年由瑞士跟奧地利合辦,我們正好遇上這個歐洲的足球盛事啊!!這對怪異的小兄弟就是這次比賽的吉祥物,我個人是覺得沒有很可愛啦!而且euro2008最主要的宣傳影片就是這對小兄弟的動畫,感覺也不是很帶勁。

以下這個比較帶勁啦!


這個咧,是瑞士的euro2008主題曲,配上電視台做的鼓舞民心廣告,感覺就很high啦!畫面裡面有瑞士四個球場城市的影像,仔細看可以看到Basel的超級老電車跟瘋狂Tinguely噴泉喔!!(奧地利也選了自己的主題曲,不過就更遜一點。)雖然歐洲足總也作了一首euro2008的國際主題曲,不過也是缺乏特色(是電子舞曲),聽起來還是這首瑞士的主題曲最有念力:

"Oh~~~~~~~~Chum bring en hei, chum bring en hei!"
(標準德文是Komm, bring ihn heim,就是"來吧!得分吧!!"前面的OH~~要拉的很長很長,集氣用。)

根據我們的調查,這首由瑞士本土歌手創作的歌在2006世界盃就在用啦!(請大家點這裡,因為這段影像不能箝入了。) 這首歌當時在德語系的國家內都非常的紅。哎呀呀,看來瑞士這兩年內歌曲是沒有什麼新的創意,不過影像都很棒呢!

歐洲盃總共有八個球場,正好Basel是在瑞士的四個球場之一,而且Basel是瑞士國家隊的主場。Basel也是瑞士球賽最多的球場,兩場八強賽跟一場四強賽都在這裡(冠軍賽在奧地利。其他的城市如伯恩 日內瓦 蘇黎世,都只有預賽三場而已喔!!)
昨天下午,街頭就已經湧現了來自各地的車潮,車站前有不少提著大包行李的球迷,街道兩邊停了不少來自外地的車牌的汽車,萊茵河畔也出現了罕見的遊覽車。Basel這個小城,可能人口密度頓時上升兩倍有餘吧~~

好吧,還是附上uefa選的沒勁主題曲MV吧!


從去年就可以看見歐洲盃倒數計時的大型看板,現在只剩下八個小時就要開幕戰啦!!

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Basel表演觀賞心得(2)

2008/01我們去看馬友友的演出。果真人氣是海旺的,不論什麼價位都統統賣光,而且進場的時候更嚇人,因為此表演廳有超賣海撈的嫌疑︰舞台上也坐滿了觀眾!大約有一百多人快兩百人吧。這這...就算是獨奏會,也不能這樣把演奏家環環包圍啊!!而且馬友友上半場晚開始,所以有十分鐘是台上觀眾跟台下觀眾大眼瞪小眼的尷尬情況。台上觀眾無聊玩手機等等的景象也都一覽無遺。真的讓人感覺很差。
這次演奏會的曲目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其中幾段。觀眾有些很沒素養,拿起數位相機就錄影錄音起來了,我不禁懷疑有些觀眾可能不是原本的古典音樂消費人口。上半場的表演不知道為什麼速度狂飆,下半場才比較正常。安可曲則是比較像實驗性質的音樂,這個倒是挺有趣的。整場感覺不甚滿意,但是周圍的觀眾都瘋狂鼓掌,還standing ovation咧!有這麼讚嗎?

(Bollywood dance)
2008/1月底,有一個印度歌舞團來basel表演,叫「The Bollywood Show」。印度Bollywood平行於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工業,有自己的特色也發展得很旺盛。印度舞蹈華麗的風格對我而言是很新奇的一件事,而他們的音樂的旋律對我來說也很陌生,所以我們超興奮的買了票,正好來玩的師妹也被我們拖去看。果真,不負我們期望的華麗程度跟豐富的音樂,讓我覺得很值回票價。故事很芭樂(有點像台灣的八點檔連續劇)是印度影像一貫的特色。舞蹈的部份很不同於西方的舞蹈,除了印象中的像藤蔓繚繞的小動作外,印度的舞蹈裡女性的舞並不忌諱打開雙胯或是虎背熊腰的感覺的動作,男性的舞蹈則是大放粗曠風味但是會穿插一些點頭擺臀裝可愛,兩性搭配起來很歡愉、可是又有點老套的味道,並不瘋狂。很奇妙的感受。

(Mummenschanz)
2008/3我們在Lydia的推薦下,去看了瑞士的表演團體Mummenschanz。這個表演團體是真正來自於瑞士,有三十多年悠久的歷史,因為曾經在百老匯長期表演所以我誤以為他是來自美國,這可真是個誤會!
這個團體就很妙啦,他們有獨門密技所以可以躲在大大的東西裡表演(舉例︰一個饅頭跟一根油條打架),還有很多技巧看起來都很神密、神奇。這個表演真的很有趣,沒有語言只有肢體,非常有創意、非常特別。我跟serious都不時被逗得哈哈大笑。後來看他們的介紹,原來他們努力鑽研的表演技術讓他們成為"面具表演"領域裡面重要的人物。更驚人的是謝幕時,原來全團竟然只有四個演員,然後他們拿下面罩,竟然都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但是他們的肢體表演可是一點也不老,完全就是靈活得很!)

這幾場表演觀看下來,我得到一個結論︰瑞士觀眾很愛鼓掌打拍子。不知道是不是歐洲都這樣,像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那樣台上台下同樂的打拍子。不過我想瑞士觀眾是拍過頭了。甚至不是音樂性質的表演,有的時候只是表演者某些動作重複了兩三次,似乎可以預期某種節奏,瑞士觀眾就打起拍子來了。我覺得其實這對表演進行來說,不論對觀者或是表演者,有的時候是嚴重的干擾耶!

另外就是Basel觀賞藝術表演的人口雖多但是口味保守(印度歌舞的滿座率不到七成),另外就是如果賣票的話一定是最貴的先賣完。感覺是一群富有又保守的人呢!

另外我們也湊了熱鬧逛了Basel的一些展覽,雖然Basel最著名的就是展覽功能,但是我們逛得並不多,心得報告也不多。畢竟最有名的珠寶鐘錶展,kuku跟serious可能會逛得霧煞煞而有浪費之虞。不過將來還是會去見識一下。展覽的心得就請大家拭目以待吧。

Basel表演觀賞心得(1)

最近幾天陰陰雨雨的天氣,困在家裏哪裡也不能去晃,想想把我們這一年來看過的所有表演做個紀錄好了。為了維持kuku文藝美少女的跟serious博學少年郎的形象,我們如果遇上了有興趣的表演,就會買票去看。其實呀,雖然在Basel音樂表演活動很頻繁,(我想是因為Basel地處德法瑞三國交界,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很多往義大利或是巴黎的車子都從這裡發車而歐洲機場就在近郊,再加上古典音樂人口眾多,所以此地常常被納入表演的一站。)但是觀看表演卻不一定盡如己意。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啊!

剛到Basel時在五月就碰上的他們的爵士音樂節。我們湊了熱鬧買了一張吉他三重奏(西班牙吉他演奏家Gerardo Núñez、低音大提琴、鼓)的票,這個吉他演奏風格融入了大量的佛朗明哥音樂,有點苦澀節奏很快,其實現在回想起來很模糊了,不過記得那時感覺真的很棒。Double bass有很多我以前沒看過的技巧,所以音色有很多變化,我覺得很有趣。

(Gidon Kremer: Eight Seasons)
2007/8我們去聽了Gidon Kremer跟他帶領的Kremerata Baltica(就是波羅的海弦樂團)表演的「八季」,表演的內容跟2000年出版的這張CD是一樣的,相當的讚!最訝異的是他們真的將全部的樂章都演奏了,超級過癮的呀!(這張CD很棒,強力勸敗)

在十月的時候,因為Lydia的公司有特別包票團,所以我就跟了一張太陽馬戲團的表演。我抱著非常大的期待去看這場表演,因為以前在公視的節目裡播放的此團的表演都非常的棒,不光是異能者,更厲害的是他們開創了劇場可以操弄的光影元素,跟與眾不同的音樂感受,為馬戲團表演做了新的定義。
但是,這場表演卻讓我大大大大的失望了。也許是當代異能者缺乏,最糟糕的是缺乏新的idea,其次是他們想要融入拉丁音樂的元素,可是卻沒啥創意,就連舞台設計都很乏味,最機車的是還有一個表演者的台詞是︰「哇,幸好這一切是一場夢,不然真是太詭異了!」聽的我很想拍拍他的肩膀,跟他說︰「其實我覺得還好ㄝ沒有多詭異啊,先生你小看夢的爆發力了,不然就是其實你的夢都蠻遜的。」
這場表演,應該改名為「太陽歌舞團」,而不再是馬戲團啦!

十一月的時候,也是因為Lydia而有機會看茶花女的表演。這之前已有專文論述,不再重複。

後來因為覺得一定是因為在歐洲這個古典音樂的殿堂,表演的人一定不敢隨便演出,所以我們都很有信心的大膽買票。於是沈寂了兩個月之後,我們發現新的節目單裡面有朗朗、李雲迪、馬友友的表演,馬上決定要去聽馬友友。但是在朗朗跟李雲迪之間我猶豫了一下,這時serious說︰「我怕我看到朗朗的表情會笑到停不下來。」所以我們就買了李雲迪的票。

12月的時候,我們去聽理論上是李雲迪的表演。那天晚上因為我們已經期待很久,所以比較早到,而且還特別買了節目單(不然平常是不買的)。我們到椅子上坐定位,拿起節目單翻呀翻。整篇都是德文,看不懂是當然,不過應該不至於連張李雲迪的照片都沒有吧!(指揮的照片就很大張,而且這指揮長得很帥)仔細看內容,曲目是對啦,可是越看越毛,真的連個"Li"或是"Yun-di"的字樣都沒看到。我說︰「欸你看我們是不是來錯天了阿?」可是票上是寫這個日期沒錯阿,工作人員也查過票了。「還是這裡有兩個廳?」可是這裡明明就只有一個廳。我說我去問一下櫃台好了。結果櫃台工作人員跟我們說︰「李雲迪緊急取消了所有歐洲的演出。」

所以,那天是一個緊急代打的俄國鋼琴家表演了普羅高菲夫的鋼琴協奏曲。覺得俄國的音樂家感覺都好像鬼才喔。演奏當然還是很有水準啦,不過像鄉民一樣愛看大明星的心態就沒被滿足到了。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危險心靈

「危險心靈」不知道大家有看過嗎?kukuserious lag了很久,最近沉迷於這部連續劇,2006年首播,總共30集,每集一小時。每集一個小時,有的時候感覺很長,有的時候卻恨它太短。

這是弟弟給我們的,在去年離開台灣之前,的精神食糧裡的一部分。真的很謝謝弟弟,真的是太好看了。從第一集到第三十集,真的讓我心裡感到很大的震撼。我們也因它創下週末宅在家連續看電視的最高時數紀錄---一天十六個小時!!

易智言的電影「藍色大門」是我極愛的電影之一。他的能力是很厲害的啦,可以從他發掘的演員離開他以後都很不行,讓我覺得這個導演必定是有什麼祕技。導演千千百百種,每個都像傳奇。

我不喜歡侯文詠,不僅是文采跟刻劃的關係,而且陰謀氣息太重。我並不知道一個大醫院到底有多少內幕,總感覺他以自己是麻醉科主治醫師的形象來賣書,這個身分會讓他的書賣的更多一點。就是暢銷小說囉。小的時候很喜歡他的「頑皮故事集」,長大以後很討厭他的「白色巨塔」。也許總是以暢銷小說家的眼光來看待他,而且也希望他只是這樣看待自己。同樣是醫生寫的文學書,我比較喜歡王溢嘉。

「危險心靈」是侯文詠的原著,易智言跟公視還有侯文詠一起改編的劇本,變成這麼一部很棒的電視劇。沒有後面兩者,我想深度跟廣度會差很多。不過當然還是要感謝原作者勇於書寫這樣的題材:教改,教育裡的革命。

在這個影集裡,很多很多國中時的情景都想起來了。我們都曾經噁心的含著一口水互噴直到一瓶水噴完為止,都曾經跟曖昧的男生在某個樓梯間交換訊息,無厘頭的重複對話,那個時候的自己重情重義,沒有朋友就是要了自己的命。國中老師的訓話跟戲裡面的老師實在是太像太像了,全台灣這樣的老師不知道究竟有多少!?

回過頭來看,這樣的學習環境其實不太健康,在升學主義的催化下,考試考試再考試,成績不符合標準的就沒有尊嚴。但是那個時候的我,因為是個小孩子,真的嘻嘻哈哈就度過了。老師說,你要把書唸好,我就把書唸好;老師說,成績不到八十分的少一分打一下,我被打是因為我的確不到八十,打就打嘛,打完就好囉,下次考好一點。打的痛在下課跟同學一起抱怨比較以後,就忘了。

但是我沒想過為什麼成績不到,就要被打。為什麼不認真,就要被打。我自己的人生,為什麼不能決定我要不要認真。

但是其實我的國中還算是好的啦,至少沒有借課。借課是高三以後才遇到的事,但是我也沒有想過這樣對不對。我的國中生活,體育音樂都沒少過,我好像都一直傻傻的也很快樂。我的國中同學,雖然都是出言不遜時時打成一團的那種,但是不邪惡。國中滿坑滿谷的妙聞是後來同學會最好笑的話題。現在的大家,都兢兢業業的認真生活著。我的老師雖然打的兇,但是他不像戲裡的變態老師只要成績,他對生活常規的出軌更嚴厲。我們都記得一個夏天中午全班罰站在操場上好幾個小時,只為了一顆不知道到哪裡去沒有被歸還的排球,那個陽光現在想來還是讓人睜不開眼睛。

(父母親遲來的陪伴。)

經過升學主義的考驗,我們都完好無恙的存活下來,知道成績不過是成績,重要的是為人的性格跟道理。國中的人際關係,也許是比升學主義更嚴苛的考驗。我仔細想想,也有一些同學在國中畢業後,努力的要切斷跟國中同學的聯繫,要割除這部份的記憶。

回想國中時的很多情景,其實很多就像利刃,可以成為殺傷一個人的心靈的武器。但是我們消化了那些情緒,度過那個時期。也許要謝謝家裡的愛給我信心,讓我堅強的度過那個時期的考驗,但是沒有愛的人呢?難道就像日本中學生自殺潮一樣,就讓自己成為犧牲品了嗎?

社會有好多問題,唯有堅強的靈魂才能面對。

我覺得最羞慚的是,我不曾仔細思考過被罰站到教室後面的人的心境,我根本不敢回頭看。站著的同學會不會也露出跟劇中同學一樣的表情?他想到的可能很多很廣,只是他不知道該怎麼說,或是覺得,說了也沒用?
我也許無心地起過什麼鬨,傷害了什麼人?
但是我回不去了。

現在的老師不能體罰了,會不會真的就有些像戲裡面的一樣,用精神折磨?

真的會擔心,我覺得要是有一天我做父母了,我到底要教我的孩子什麼?學校教給他的會是真正重要的東西嗎?我問serious,他說就是教他誠實,這樣才有信任,就會堅強。其它什麼都不重要。到底教育制度裡面的變形,社會的不公平,是一種考驗還是一種傷害?做父母的到底該保護到什麼程度?

我也贊成成績好不好,有沒有藝術天份,或是其他任何的標準都沒有意義,但是我也聽說,當自己變成父母了,自己就不敢賭自己的孩子不會變壞。大家都說,教育只有一次。要是我的小孩問我:「為什麼我不能決定我的人生要不要認真?」

我對他的信任還會不會存在?

雖然這個連續劇從劇中到劇尾,都一直引起我不同的思考。隨著劇情發展,就好像是一首瘋狂的歌曲,旋律扭曲節奏激烈混亂,但是結尾卻莫名的輕盈。劇本丟出了很多問題,質問著整個社會,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隨著劇情越慷慨激昂、卻逐漸失去了力量?雖然我很希望這齣戲可以以原本深刻的觀察來為教育改革做一些推論,但是終究沒有。我想,是這個議題太大太大,而教育,真的是一條很長很廣的路。只能在嚐試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再修正。

教育的方式,可以很複雜;但是教育的本意,也許很簡單。我希望自己如果變成父母了,能夠不要隨著大眾起舞而能相信自己的這個想法,就是互相信任就好了。

2007年12月16日 星期日

宅男。腐女。之四



這是花了三天拼完的經典朝聖主題------新世紀福音戰士。
當初serious說這是他看過最慘的動畫,還要我作好心理準備再開始看。我已經被押井守嚇過很多次了,所以我很有自信的說:沒有問題的,I'm ready!

看完以後因為受到太大的震憾(其實是又被嚇呆了),所以查詢了這部動畫的誕生的時代背景,跟劇情討論。必須要下一個嚴肅的結論:“御宅族“的發生並不像我之前所想的這麼歡樂,因為新世紀福音戰士(接下來簡稱EVA)是第一個想要讓御宅族正名化的動畫,也許讓更多人感受了御宅的境界,但是也反映出御宅族的悲情本質(跟某些心境?)。

新世紀福音戰士的英文片名是Neon Genesis Evagelion,就字面翻譯是"新""誕生""福音"。本片裡面,每一個被選出的小孩子都駕駛一個evagelion(EVA),而這個EVA呢,是一種人造的人,它有自己的靈魂,是從"某個地方"汲取而製造出來的。EVA研發的目的是要去跟敵人作戰。

敵人是誰?從哪裡來?
這些小孩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下命令的人又是為何而戰?終極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嗎?

要搞清楚這些東西,看卡通真的要很專心看,要重複的唸對白,不然難以記憶。其實再怎麼用力看,還是得要蒐集資料互相討論,不然了解有限......我真的對御宅族肅然起敬,這些東西要搞清楚真的很不容易。為了要讓東西變得很酷,裡面有德文英文參雜,引用宗教的圖騰跟術語來搗亂,再加上裡面一大堆人物的心境獨白,都很費解。

我只能說,這動畫真是太大膽了。

不光是文字的邏輯費解,它還大量運用鬼打牆式的畫面巡環,或是死寂的單一畫面,以及日本動畫素有盛名的強烈閃光,就是為了要引起觀者的強烈不安。看得我都覺得快要跟主角一起發瘋了。最恐怖的還是心境分析自我尋找的橋段吧,那種像是拿冰鑽一直敲自己大腿的自我尋找過程,痛苦已經超越了悲哀。

還有毫不避諱的血腥暴力。這個卡通絕對兒童不宜!(但是聽說首播是在兒童卡通的時段 ^ ^||)
還有描述性的誘惑,但是後來又把它擴大意義,延伸成一種天人合一沒有人我之分的境界。
他也有引人去思考,武力發展到極致到底世界會走向哪裡?真正的敵人在哪裡?
被選中的都是從小失去愛的孩子,所以一聯串的各種的自省都是由此而來。好像心裡治療紀錄片啊!

後來kuku一度有種想要掀桌子的衝動,不要再跟我說教啦!你講的東西很簡單不要講的那麼難又一直重複啦!!我想要知道結局是什麼啦!!

最後導演很努力的要導向正面的意義,在電視版的結尾終於主角有了自我認同,但是故事沒有結局,據說是因為經費不夠,所以劇情無法交待完,導演先把覺得最重要的心理自我認同的部份做了總結。但是接下來導演感受到了廣大觀眾的不滿(甚至有恐嚇信說要殺了他因為他殺了這部動畫,不像我只是想掀桌子而已),所以又出了劇場版,跟電視版的劇情大致上有銜接,然後把整個故事發展到了一個終點,也可以說是另一個起點。

反正很悲哀啦!不過很好看,不愧是日本動漫經典。但是不敢推薦,因為怕大家看了心情不好。

那來說說有趣的部份好啦!
常聽到拿來描述"失控"的用詞“暴走“,就是從這部片來的唷!
還有形容人呈現自閉狀態的“AT field“,也是從這片來的!
還有keroro裡面一大堆原來都是在惡搞EVA呀!
(有趣的地方還真的不多 ^ ^|||......)

說說閒話,聽說美國已經把電影版的版權買走了,要改拍成真人電影。不過就我看預告片的感覺是,好像還是十二年前的動畫比較厲害耶!

宅男。腐女。之三

這幾天閉不出戶,因為在家裡進行一項朝聖的重要project......
先把這一篇暌違已久的宅男腐女系列跟先前做個銜接。大家還記得上篇提到超精彩順便萌的涼宮春日TV ED完整版嗎?這個ED紅的程度不容小覷,因為有很多人才把它跟自己童年時的往昔經典放在一起惡搞!好,先來幫大家複習一下原版的!(其實是我自己實在是太愛這個動畫了...)



接下來,第一炮!!
涼宮春日<--->洛克人!!



這個洛克人(據serious表示)是小學三四年級時的經典。那時候任天堂的遊戲特色就是如此,嘴巴哇哇哇的但是沒有聲音,人物不能重疊,而且只有左右邊沒有前後的深度。配上音樂真的是太可愛了啊!

第二炮!
涼宮春日<--->新世紀福音戰士!!



難得可以找到關節這個多的公仔,動作真的可以完全copy耶!雖然戰士們是O型腿,跳起來也是很帶勁的!

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

La Traviata

上個禮拜四kuku跑去蘇黎世看了一場歌劇"茶花女",這是拜在蘇黎世的朋友所賜,她用血淚在IBM工作然後認識了一堆人,其中有一個在這場歌劇裡面當舞者,所以有彩排場的票。有鑑於以前看歌劇都會睡到天昏地暗,阿依達只有在有軍隊登場的時候會被吵醒,所以現在看歌劇之前都會做點功課。至少也要把故事梗概各幕情節大概記一下。

心裡面滿腹問號怎麼歌劇裡會有只跳舞不唱歌的人呢?後來看了才知道這齣戲的演出方式是有特別改過的。雖然音樂都是現場的,樂團也是現場的,不過當一堆大合唱的時候,合唱團就站到邊邊去專心唱,只留舞者在場上跳舞走位製造氣氛。

演出場地是在蘇黎世室內運動場,像小巨蛋那樣,據說以前這裡是打hockey用的,不過改裝以後有很多熱門表演會在這裡舉行,因為觀眾席夠多四面八方坐滿滿可以到幾萬人。不過這麼大一個舞台我想是對舞台設計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這個團體把場地鋪滿了放大輸出的樂譜,在樂譜範圍內就是舞台。動線因為都是體育場的出入口沒有後台,所以可以清楚看到一群舞者集結在門口要進場了。這個方法在小型的劇場不是沒有人用過,而且通常是有點要打破觀眾跟表演者之間的界限,不過在這個超大型劇場表演裡也遇到就挺鮮的。舞台的佈置是簡化過的,都賦予了象徵的意義,而且盡量都用線圈來區隔空間,這樣四面八方的觀眾就不會被遮蔽。配上垂直方向的燈籠造成立體空間感,我是覺得挺美的啦。蠻佩服這個設計者的!

後來開演啦,彩排場果然是精彩!

音樂唱唱唱,忽然有人講話的聲音廣播出來。接下來十分鐘雜音不斷好像是在調整線路。舞者似乎對走位還不太熟,常常燈光一個cue點,結果spotlight打的地方沒有人在......遠遠的在陰暗處看到一個舞者還在狂奔,因為來不及跑到定位。或是spotlight的範圍內很詭異的只照到一條腿腳到膝蓋的部份,然後接下來的五分鐘內舞者很努力的要以極慢的速度往燈光內移動,不過還是會被看得一清二楚......

場地真是太大了阿!

不過導演也有解讀茶花女的新意,舞的畫面有很多會讓人有性的聯想。大概他覺得青樓女子的愛慾是不可能那麼純情的吧。真想知道義大利文的歌詞究竟在唱什麼。同一個檔期,在蘇黎世歌劇院也在上演茶花女,不過是屬於雕樑畫棟的傳統風格。其實原本我們以為要去看的是這個,直到拿到票才發現是另外一團。

不過現在會覺得歌劇好像可以先看看DVD,有字幕翻譯應該對歌詞會了解多一點。倒是查到不少關於茶花女首演時的稗官野史,會讓人捧腹大笑。有興趣的請點這裡。



(奇怪連結出不來,那就請大家動動手指頭吧!)

http://love.ek21.com/esay/LiveEsayShowDiaryDetail.php?Serial=116084&BeginSeria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