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才在思考"中年是不是比較容易焦慮?",之後就恰巧出現了一個很多人討論的網紅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聽完以後發現是先前"底層網紅"提到過的弱弱相逼的其中一種可惡的商業模式,而且影片中更負社會責任的說明這種心靈課程怎麼操作人的心理感受、也呈現課程的模樣。
我想人是對未知總是充滿好奇心的,傾向前瞻。在羽翼初豐的少年青年階段,實質的累積(不管是經驗或是財富)都顯得又慢又小,如果沒有親朋好友一起體驗箇中滋味的話,常常就是著眼於這短小的成果而產生"難道就這樣下去嗎?這樣怎麼辦?"的焦慮,跟懷疑自己(能力不好?或是直接把自己量化估身價)。
而在中年的時候,(也就是現在的我),在快要半百的年紀,對於屬於急不得的經驗累積i.e.職業跟家庭的經營跟發展,已經漸漸了解了樣貌,三生有幸又有親朋好友一起陪伴度過,所以也沒有什麼不滿足,但是對未來還是會有焦慮,覺得房子還沒買是不是很致命。幸好自己一直有在看書,一些古書都傳達了"非常明確"的萬古事實:生命裡有許多不能控制的部分,重要的是自己看事情的角度跟心態,心境才能平靜的好好踏實生活。老年時的房貸可能對你老年的生活滿意度根本沒有那麼大的影響,畢竟老年時期可以焦慮的主題也是很多。
我們都很擔心未來走得很辛苦、甚至懷疑會不會走不下去。我們對未來的好奇心,在海量資訊的推播下,總是容易漂盪到焦慮的那一邊,而不是興奮期待的那一邊。難怪現在憂鬱的少年跟兒童越來越多。我曾經以為兒童跟青少年是最無憂無慮的階段,但是我看了這個網紅的影片以後,才發現其實年輕時候的焦慮,反而是最容易被不道德的商人見縫插針的時段。
所以我意識到,一個人從小到大有被"愛"的體驗真是非常重要,能夠認知自己是真的開心幸福,而不會別人說你的快樂是假裝的就動搖以為他說的是真的(這種心靈課程居然要扭曲個人對幸福快樂累積的真實經驗的認知,真是太靠北、太缺德了!)。我想到宗教也有這樣的設定,就是說服信眾有個人絕對就是愛你,像這樣的安心丸,在接收不到實質外界的愛的時候可能也是很重要的安定心靈的力量。只是如果是邪教,這樣的力量可能就會想要利用你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所以慎防邪教非常重要,要有警覺心!
有被愛的經驗、覺得自己就是值得,時時刻刻都被他人需要,才能對自己的每個決定,不論是要去付出心力勞力或是接受報償稱讚,都能覺得坦然。即使是被詆毀了,還是能區分到底是外部環境有問題還是內在有不足,再反應,同時還是覺得自我獨立,擁有自尊。(題外話,共產主義煽起的心靈革命也常常是先把人貶低為"資本家握有實權的資本主義裡面的小螺絲"、然後洗腦"勞工一直被利用、被剝削"、質疑"你以為的快樂其實都是被設計剝削過的"、最後驅策你"破除這個結構、沒有資本家、大家都是共產精神的勞工!"最後的結果就是自尊心大噴發,無辜的鄉紳被批鬥、然後全民都淪為獨裁政權的螺絲。要是是一個自我獨立的人,遇到這種大規模洗腦,難道還不快逃嗎!?)
最近也看了腦筋急轉彎2,我覺得我們的基因真的是設定好了要走過人生所需要的情緒工具,在家庭之外要往外延伸同儕關係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驅策我們嚐試不同的情緒去跟外界建立連結、了解界線。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其實人類可以演化到現在,我們在人類社會中都是天生自備高勝率了,不是嗎。
如果可以把未來看成是一種大揭密(不要把它想成是一連串的挑戰並一味的鼓勵接受挑戰),並且知道很多驚喜或是驚嚇彩蛋本質就是不可控的,那也許就可以走的放鬆一點也會開心一點,不要忘記總是有親朋好友可以一起快樂下去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