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 戰爭 與智慧(二戰啟示錄)
作者是熱愛研究二戰主題的投資人Barton Biggs。他對於二戰的鑽研之深,可從這本書裡面旁徵博引、妙趣橫生的側寫一窺端倪。這本書的內容有分三大部分:一是戰爭的描述,尤其是後來史學家公認的轉悷點的戰役,這部分非常精采!不論是兩三天的夜戰、或是草莽叢林戰,都寫得緊張刺激,像我這樣對二戰完全認知是零的歷史白癡,都可以讀得津津有味。而戰爭時其平民的生活、平民表現的意志也是很好看。再來則是對戰爭重要的人物的個性跟野史事蹟(?)有很精準的措辭,往往讓人哈哈大笑(或是毛骨悚然)。
第二部分是戰時在不同的國家,股市(一種國家集體財富的選擇跟表現)的走向、來研判股市有沒有呈現一種集體的智慧,尤其是在戰爭時刻。並且與同時間的不同資產類別做比較,來評估戰爭時期哪一種資產類別比較能夠保值。
第三部分是對備戰時刻的人民有一些資產上的建議。其實不光是財產啦,心理上的、生理上的建議都有。
這本書是不是相當適合在現在的台灣閱讀呢!!!!!!
(以下是2025年10月我帶讀書會的摘要)
二戰:1939-1945
韓戰:1950.6-9(收復南韓,但是沒有殲滅北韓)
1930-1945的戰況 <--本書描寫的最精采的部分
蘇俄(1941年之後): 起始點1941莫斯科保衛戰 轉捩點1942史達林格勒圍城戰
英國: 起始點1939希特勒入侵波蘭宣戰,轉捩點1940不列顛空戰當中的敦克爾克大撤退
美國(1941之後): 起始點1941/12珍珠港事變,轉捩點1942/6中途島空戰
非洲(英國跟法國的殖民地) : 起始點1940沙漠戰役(義大利在利比亞進攻埃及),轉捩點1942阿萊曼戰役
亞洲(日本為主要的侵略國,且為二戰之前或是前半):1905侵略俄國,1910併吞韓國,1937起(七七事變)侵略中國
日本(目標是英國的殖民地、且挑起了澳洲的危機意識): 起始點1941/12馬來西亞戰役,轉捩點1942/6中途島空戰
二戰期間靈光的經濟市場: 英國 美國 日本 德國
不靈光的市場: 法國
沒有市場: 蘇俄
台灣市場屬於靈光的還是不靈光的?
戰爭期間,要錢,也要命!(戰爭的前奏曲p.65)
被佔領時的保命秘訣:偏遠的農場 生活要低調再低調
被佔領時的守財秘訣:股票
對戰爭的信念:要堅信正義終將贏得戰爭!!
(以下是我的想法)
對於現在人口眾多,知識越來越普及的國際局勢而言,人會提高自己對民族跟對國家的省思甚至是認同,所以各個不同的國家彼此制衡跟合作是最能長期共榮的模式。就像微生物相的平衡。
傳統的帝國思維是想要掠奪並控制他處的資源使用,所以才會不惜代價地發動戰爭。
在現代,對於發動戰爭的國家而言,因為各國互相制衡的力量會變大,所以要打贏戰爭越來越不容易,戰爭對國力的消耗長期而言是無助民生增長的。二戰時的德國市場就可以看見當勝利的幻象在戰爭早期消滅以後,股市就一路下滑。
股市其實也可以表達出人民對當政者的信任,反推政權對人民是威權還是平等,德國因為是藉由祕密警察恐懼威權治理人民,所以在這個戰勢被逆轉的時候,人民對政權的信心就會潰散。
而對被侵略的國家而言,如果是個體制健全、運作效率良好、沒有貪汙的政權,股市可以反映人對國家的認同,堅定的信心會帶著股市通過低潮並走揚(我認為),有沒有邱吉爾鏗鏘有力的演說並不是那麼重要。(我認為這呼應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Daron Acemoglu, James A. Robinson)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書中所講的,一個執政者對國家有沒有永續經營的觀點、才是長期影響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因。)
真正會被動搖的是個人自己對民族的省思,進而影響到對國家的認同,這才是真正會影響戰時財富能不能保值的關鍵。
現代不同的是,貨幣流通變得很容易,人很容易就帶著錢出走,仔細想想,出走的錢跟人佔了這塊土地上財富的多少比例? 不可靠的數據顯示為177萬(海外台灣人)+80萬(雙重國籍)/2300萬,在戰時舉債能不能彌補出走的1/10的財富? 如果參考財政部對國家債務的法律規定舉債上限是年度GDP的40%,即使扣除了目前未還的23%以外,尚有餘裕可以舉債。且台灣的信用評比是優良的,目前也有更多國際的盟友,戰爭特殊時期要跟他國借更多錢應該不是問題。
我認為這本書讀起來是讓人風雨生信心,當然在讀書會中可以與人共讀也對台灣的現況更釐清了一些思考。讀書會對一個國家民間能不能促進思辨,我想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