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讀書心得[戰爭、財富、與智慧(二戰啟示錄)]

    財富 戰爭 與智慧(二戰啟示錄)  

作者是熱愛研究二戰主題的投資人Barton Biggs。他對於二戰的鑽研之深,可從這本書裡面旁徵博引、妙趣橫生的側寫一窺端倪。這本書的內容有分三大部分:一是戰爭的描述,尤其是後來史學家公認的轉悷點的戰役,這部分非常精采!不論是兩三天的夜戰、或是草莽叢林戰,都寫得緊張刺激,像我這樣對二戰完全認知是零的歷史白癡,都可以讀得津津有味。而戰爭時其平民的生活、平民表現的意志也是很好看。再來則是對戰爭重要的人物的個性跟野史事蹟(?)有很精準的措辭,往往讓人哈哈大笑(或是毛骨悚然)。

  第二部分是戰時在不同的國家,股市(一種國家集體財富的選擇跟表現)的走向、來研判股市有沒有呈現一種集體的智慧,尤其是在戰爭時刻。並且與同時間的不同資產類別做比較,來評估戰爭時期哪一種資產類別比較能夠保值。

   第三部分是對備戰時刻的人民有一些資產上的建議。其實不光是財產啦,心理上的、生理上的建議都有。

    這本書是不是相當適合在現在的台灣閱讀呢!!!!!!

(以下是2025年10月我帶讀書會的摘要)

二戰:1939-1945

 韓戰:1950.6-9(收復南韓,但是沒有殲滅北韓)

1930-1945的戰況 <--本書描寫的最精采的部分 

                      蘇俄(1941年之後): 起始點1941莫斯科保衛戰 轉捩點1942史達林格勒圍城戰

                      英國: 起始點1939希特勒入侵波蘭宣戰,轉捩點1940不列顛空戰當中的敦克爾克大撤退

                      美國(1941之後): 起始點1941/12珍珠港事變,轉捩點1942/6中途島空戰

                      非洲(英國跟法國的殖民地) : 起始點1940沙漠戰役(義大利在利比亞進攻埃及),轉捩點1942阿萊曼戰役

                      亞洲(日本為主要的侵略國,且為二戰之前或是前半):1905侵略俄國,1910併吞韓國,1937起(七七事變)侵略中國

                      日本(目標是英國的殖民地、且挑起了澳洲的危機意識): 起始點1941/12馬來西亞戰役,轉捩點1942/6中途島空戰

                      


二戰期間靈光的經濟市場: 英國 美國 日本 德國

                不靈光的市場: 法國

                沒有市場: 蘇俄

台灣市場屬於靈光的還是不靈光的?

戰爭期間,要錢,也要命!(戰爭的前奏曲p.65)

被佔領時的保命秘訣:偏遠的農場  生活要低調再低調

被佔領時的守財秘訣:股票 

對戰爭的信念:要堅信正義終將贏得戰爭!!


(以下是我的想法)

  對於現在人口眾多,知識越來越普及的國際局勢而言,人會提高自己對民族跟對國家的省思甚至是認同,所以各個不同的國家彼此制衡跟合作是最能長期共榮的模式。就像微生物相的平衡。

傳統的帝國思維是想要掠奪並控制他處的資源使用,所以才會不惜代價地發動戰爭。

在現代,對於發動戰爭的國家而言,因為各國互相制衡的力量會變大,所以要打贏戰爭越來越不容易,戰爭對國力的消耗長期而言是無助民生增長的。二戰時的德國市場就可以看見當勝利的幻象在戰爭早期消滅以後,股市就一路下滑。


  股市其實也可以表達出人民對當政者的信任,反推政權對人民是威權還是平等,德國因為是藉由祕密警察恐懼威權治理人民,所以在這個戰勢被逆轉的時候,人民對政權的信心就會潰散。


  而對被侵略的國家而言,如果是個體制健全、運作效率良好、沒有貪汙的政權,股市可以反映人對國家的認同,堅定的信心會帶著股市通過低潮並走揚(我認為),有沒有邱吉爾鏗鏘有力的演說並不是那麼重要。(我認為這呼應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Daron Acemoglu, James A. Robinson)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書中所講的,一個執政者對國家有沒有永續經營的觀點、才是長期影響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因。)

  真正會被動搖的是個人自己對民族的省思,進而影響到對國家的認同,這才是真正會影響戰時財富能不能保值的關鍵。

  現代不同的是,貨幣流通變得很容易,人很容易就帶著錢出走,仔細想想,出走的錢跟人佔了這塊土地上財富的多少比例? 不可靠的數據顯示為177萬(海外台灣人)+80萬(雙重國籍)/2300萬,在戰時舉債能不能彌補出走的1/10的財富? 如果參考財政部對國家債務的法律規定舉債上限是年度GDP的40%,即使扣除了目前未還的23%以外,尚有餘裕可以舉債。且台灣的信用評比是優良的,目前也有更多國際的盟友,戰爭特殊時期要跟他國借更多錢應該不是問題。

    我認為這本書讀起來是讓人風雨生信心,當然在讀書會中可以與人共讀也對台灣的現況更釐清了一些思考。讀書會對一個國家民間能不能促進思辨,我想是非常重要的。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一篇文章記兩個畫展---大都會雷曼典藏、泰德威廉透納

     接續的兩個連假,一個跟全家去造訪了故宮的大都會美術館外借展,另一個跟YC去看了中正紀念堂的泰德不列顛美術館威廉透納展。兩個展人潮一樣眾多,繼去年的奇美英國國家藝廊、高雄美術館的泰德現代美術館後,我覺得以後是這些名畫要周遊世界供人參看,非得出國的旅遊可能僅是為了搬不走的氣候地理跟風土民情(還有美食)了。

    大都會的雷曼收藏展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印象派畫家為多,威廉透納比他們早了半個世紀(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感覺是非常古老的呢!但是實際觀看以後覺得,的確光影是繼承了中世紀陰暗朦朧的感覺,但是經歷了寫實的階段,到老年時候的朦朧就有印象派的感覺了。

    兩個畫展的畫作都一樣是受到工業革命,交通工具蒸氣化的影響,鐵路拉近了各個城市的距離,擴展了畫家作畫的足跡。大都會美術館的法國畫家除了畫下鄉間風景以外,也紀錄了巴黎都市再造的榮景,威廉透納則是在造訪歐陸的時候非常受到義大利城市的吸引,做了非常多古典中世紀城市的風景紀錄,但是用的風格卻是清新寫實的水彩畫。繪畫自有其承先啟後的方式。

    覺得藝術的確反映了產業的進步,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期至少都還基於真實。像現在AI導向的藝術又將會是怎樣的呢?虛擬可以促進反思真實嗎?真實會因此被削弱了重要性嗎?

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

又來了!近日雜毛小事碎碎念

     上個周末下班後經過一個有機市集擺攤,迅速選了一罐苦茶油,攤位的小姐熱情介紹:"姊姊,我們家的苦茶油很好,妳要不要試喝一口看看?"這個稱呼讓我大驚,我稍微定睛看了一下這位小姐,想迅速估算一下她的年紀但是有點失敗。不多想,我接著去百貨公司的美食街拿診所的中秋禮盒,行色匆匆的經過一樓美妝專櫃樓層,在電扶梯口被一隻橫空伸出的手攔住:"姊姊,這包面膜,給妳試用!"

      當下我晴天霹靂!雙重認證!我真的已經是被叫姊姊的年紀了.......嗎!?!?!?!?!?

      但是我表情管理得當,燦爛的笑顏逐開,說不用了!謝謝妳。回家後我跟小孩抱怨:"我竟然已經被叫姊姊了啊!那個"妹妹"真的有比我小嗎?"小孩子不覺得這有什麼嚴重,說她想怎麼叫就怎麼叫啊,妳也可以回她說謝謝阿姨不用了。

      隔天早上回到菜市場買菜,每一攤都是熱情的招呼我:"妹妹今天要買什麼?"------我忽然頓悟,原來我就是在菜市場被叫得太習慣,所以都忘記自己是中年婦人了。百貨公司跟傳統菜市場的落差真的是太大啦!還是菜市場比較有人情味!!!!!也發現自己的心態原來也很迂腐,本來以中性人自居,想要練就看空一切,但是被叫老竟然還會百感交集!看來我也在抗拒變老這件事呢,再過二十年我會不會熱衷於煉仙丹呢?

     好啦,這件事倒是提醒自己,在職場上,就是一律中性的稱呼:"先生""小姐",就對了!


-------

    上個月月中,跟serious一起去瑞士參加老闆的榮退演講。這位老闆的職業生涯產出了非常多的徒子徒孫,一整天的演講總共有24位上台分享個人科研的點點滴滴,serious也是其中一位。我在想,如果要那麼多跟我相識的人齊聚一堂,大概就是我的葬禮吧?第一次試著試想自己的葬禮,感覺是要溫馨開心一點,然後再次揣想又迅速失敗......不知生焉知死,還是不要胡思亂想了。倒是按照理財書籍的建議,好像可以來預立一下遺囑,如果意外發生家人也比較不會手忙腳亂。

    在瑞士的最後一個晚上是有點感傷的,實驗室出遊健行返回後,大家相擁道別。畢竟沒有實驗室的這個共同線索,好像真的就四散了。這些歐洲人沒事也不會來台灣,畢竟大家也沒有都在學界工作,很多去了業界。我自己僅僅是因為吃喝玩樂時認識這些朋友,就有點茫然了,我想serious的心境,大家都共事過這麼久,感傷更勝於我。

    然後場景就轉到轉機點,阿布達比的三天旅行。夏季的阿布達比非常熱!中東國家的地景民情都非常不一樣。清真寺的密度比牙醫診所還要高,時間到整個城市會廣播要拜拜對我來說非常難以想像。每個公共場所都會設置一個禮拜堂,我有偷偷進去看一下,其實是一個非常靜心清靜的空間(可能也是因為冷氣都放得非常涼),環境裡沒有什麼暗示,我覺得就算不是信徒,隨時可以有個角落整理自己的思緒跟體察自己的感受也是非常好。偷看到的祈禱的婦人應該就不是我的想法了,我看她是真的在跟誰隔空對話的感覺。

    這趟旅行看了很多清真寺的介紹,也看了很多碉堡城堡,對這區的文化歷史宗教都有很多想更了解的地方,有機會就來查查~    

    想到這一年還有一件要完成的任務,就是讀書會要分享一本書:財富、戰爭與智慧(二戰啟示錄)。這個月要重讀這本書,好好地寫心得跟做sli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