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 星期三

童年人類學

   同樣是拜讀書會所賜,我再度借了這上下兩冊的磚頭書,而且經過撒旦的探戈的訓練以後,我讀得變快了,當然更可能是更能耐著性子去讀。

    讀完的印象是:工業化的文化改變了家庭的功能、對比正在經歷不同階段的工業化的村落(部落,書裡囊括搜食(採集?)村莊跟農業村莊),兒童在其中被養大的方式(包含學校教育或是身教)跟被賦予的期望有很大的不一樣。余竊以為是因為家庭所處的文化環境不同,所以有這樣的差別是天經地義:如果周圍的環境告訴你這樣可以求生存而且還過得不錯,那你就會逐漸習得這一套生活方式。在都市,家庭期待孩子為未來做好準備的方式是勤勞地應付學校教育,將來才能順利融入分工專業的社會,獲得薪資。而在村落,家庭期待孩子未來可以接續務農或放牧牲口,持續換得可以飽食的物資,維持整個家族的命脈,所以他們對各種學習是抱持著不干預、不鼓勵、也不禁止的態度,反正勞務你總有一天要會的。

    比較尷尬的是不上不下的階段,也就是硬把工業化的學校教育放到村落中,結果家務經濟沒人做、在學校也沒有學到足以躋身工業化社會的能力,結果在家鄉沒有獲得尊重,只好往都市漂流反被民兵組織吸收、或是變成幫派分子。所以教育應該要因地制宜,要思索新的思潮跟傳統價值之間如何互動。

    書裡有提出對許多尚未工業化的村落觀察,他們不避孕且順其自然地生養孩子,所以一直有高生育率。豁達的是父母認為餵飽孩子不是父母的義務,有沒有飯吃是每個孩子自己的天命。這讓家族裡的孩子沒飯吃了寧可逃家去都市乞討或是幹些不合法的勾當來謀生。至於為什麼昔日可以養足家族農地再也餵不飽了呢?可能是導因於氣候變遷、政局貪腐、或是宗教戰爭。畢竟一打仗農田就荒廢。一個國家裏的每個事件都是息息相關的。

    體弱的孩子自然淘汰在工業化社會是不能接受的,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會被珍視,所以大量的醫療資源被分配到早產兒或是先天疾病的孩子身上。作者認為,同樣的資源如果可以均分給村落中健康但是快被餓死的孩子似乎比較公平。

    而工業化家庭裡也呈現父母以希望孩子快樂為最高原則下,兒童對商品沒有節制地受吸引,物慾橫流啦~結果這些孩子的童年好像被無限的延長,沒有長出責任心。而父母高估風險反而讓孩子失去自由移動的主體性,都關在室內一人打電動或是看電視。過度的網路資訊也讓孩子想消費或是產生焦慮。(關於這些面向的討論已經有很多書講過了,最近的一本應該是極紅的"失控的焦慮世代"。)我覺得我們不能把小孩推到數位時代的最前緣,要讓他們可以好好的感受跟慢慢的思考。

    生育率的下降在工業化的世界似乎是很自然的發展。工業化對勞力的需求不分男女,讓女性、甚至是孩童走出家庭去賺錢(包含上述的幫派選項),對家族的依賴就下降,也帶來了更強化的個人主義跟自我實現的概念。只是我被提醒到一件事:個人主義意味著有更多的選項跟更大的自由,但是自由不代表就會通往快樂。但是反之,不自由絕對不快樂的啦。

    第八章提到了性事方面,令人驚訝的是有些文化未必會迴避。在迎向青春期的時候,村落有些儀式甚至把少男少女關到小屋盡情體驗,或是讓少男跟熟女學習性經驗,然後終其一生好像就是忙著"食色性也"的生活。女性唯有再有交換利益的時候(即家族結合可以獲得政治或是諸如聘禮等經濟重分配),貞操才會被視為是家族資產一樣的緊緊把關。而血氣方剛的青春期自有一個折磨人心的成年禮來讓人屈服,被打、被紋身、被穿環,經過了考驗才能展現忠誠、為長輩平等相待,也學會使用暴力(因為期待戰士能保衛村落),這種成年禮延伸到民兵組織變形成對少年的控制儀式,也讓我想到外國大學社團的兄弟會傳統。

    這本書提到的現象非常多,女性主義也在各篇章裡有所著墨,但是我覺得還是要小心是白人視角,尤其是人類學的白人極有可能過度擁抱自然村落文化,而超然的蔑視人權。

    再說到我自己。我當然就是剛邁入工業化時期的都市產物,而我的母親則是被當成是家裡的人力資產,從小就要做非常多家務,升學機會也被剝奪,很早就出社會工作。幸好是工業化社會也幫助女性獨立,我媽得以自由戀愛跟我爸結婚,然後生下了我。我經過學校教育的形塑,在工業化社會裡站穩,從事固定的行業提供社會運轉所需的勞務。返鄉過年或是逢大節去夫家拜拜的時候,我對自己在傳統文化上的失職是很有感的,我超級不會拜拜的!幾點放炮、何時可以燒紙錢、這些傳統祭儀我一概不熟。反正我就是長成一副沒什麼特別文化標記的樣子,努力能做的大概只有盡量講台語吧。是想要重新更認識自己所處的文化,也許青山祭夜遊、媽祖遶境都是要去看看的。但是都這個年紀了大概也只能看看、想想,是沒辦法活在裡面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