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關於食的兩三事

最近腦袋瓜裡一直在想著一個問題:"我是不是太重口腹之慾了?"如果這題答案是Yes的話,那這樣到底是對還是不對?我又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的呢?還是我一直都是一副饞樣而不自知?

但是三不五時地思考這些雞毛蒜皮的問題,想得久了,卻也越想越多。

就拿最近我很熱衷的廚房實驗來說,如果在Google輸入關鍵字:"屏東肉圓",跑出來的線索中,食記絕對比食譜多很多。如果輸入"法式鹹派"那就更不用說了,海量的食記裡精緻的照片直接帶人通往心神蕩漾的境界。

東方文化是一個對飲食極其重視的文化。如果從食記的量來看的話,台灣可能又比相鄰的國家更重視一截,不論是在國內或是在海外生活或是暫時在旅遊的台灣人,都在為了美食而振筆疾書,不論是食譜或是食記。

最近三天我的奶瓶交奔波了數千海哩專程來看我,她幫我帶了一本"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而且熱愛飲食文學的她還帶了好幾本飲食有關的文集。我也拿來看了看,終於發現"飲食"對我(或是任何一個台灣人)來說,所代表的不光是在味蕾上綻放小花的幾分鐘,或是最後儲存在大腦額頁幾張色彩繽紛的畫面而已。一份食物可以把久遠萬古的記憶與情感,一股腦兒的拖拉出來,就像"料理鼠王"苛刻的評論家在吞了一口家鄉菜後,直接搭著記憶的食光機,"咻"的一瞬間感覺到了小時候媽媽的手撫摸在腦門上的溫暖觸感。想通了這點以後,不禁有點傷感。追求道地的美食說不定其實是在潛意識地想家呢。

東方人對吃的勇敢,也是其他西方人遠不能及。對東方人來說,每一頓美食都像是一串美好精緻的項鍊般的記憶,讓人忍不住躍躍欲試。而品嚐各地不同的美食,更是直接了解當地地理氣候(藉由食材)跟歷史文化(藉由製作方式)的最好方式。我想先前德文老師說"愚蠢的女人只想到吃",其實只是反映出她個人飲食記記憶的貧瘠而已吧!也許不同人種的記憶與情感是用不同的方式編碼在腦子裡的。雖然這句話老實說一直讓我耿耿於懷,不過當她提及對東方文化的興趣的時候怎樣也不問到吃的一副清高樣,我真覺得她已經錯過了認識每個地方風土民情最直接的管道。

而我也覺得追求飲食的精緻化,跟融合世界飲食的風潮,都顯現出社會經濟發展的普遍好轉以及全球化的視野跟開放胸襟,何必要硬是冠上耽於逸樂的負面印象呢?在吃飯的時候好好吃頓飯,在工作的當下全心的工作,這才是踏實的生活呀!

吃的一瞬間,不論想得多一點或想得少一點,都是無限美好的瞬間。

3 則留言:

mengchun 提到...

欸欸,一邊看一邊想到追憶似水年華,裡面也有細膩的食物記憶... 細膩的記憶... 是不是不同人會詳細記憶著甚麼,有些人是味道,有些人是害怕、痛苦...

yuming 提到...

我沒買書,不過有空會去祖宜的網頁看看文章,聽說他書上的跟他blog上的文章差不多。Kuku你看完的話,耶誕節可不可以帶來借我看?:P

我除了她廚藝學校的部份,其他應該都看過了^^

shuchun 提到...

那本書現在在另一個朋友家,我會跟她約把書拿回來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