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幼稚園在校外“開學”之後,小犬們每週的生活大概是這樣子的:
-- 週一是休息麵包日(做麵包),在附近的公園運動兼採買水果蔬菜,或是逛逛圖書館,最喜歡在公園陪玩時,看著小孩挖沙撿樹葉或是躺在地上看天空,一邊喝手上的熱咖啡。
-- 週二參加共學,早上八點半到九點把家事做完,然後就趕到共學的公園,開始密集玩耍的一天,用完午餐還要再玩到兩三點才回家。
-- 隔週三參加步道課,爬完山回到家大概四點。
-- 週四又是共學日。有時趕在共學之前還得先去買菜。
-- 週五休息日。也是溫和的泡小公園,下午不午睡就念故事書,再出門散散步。
因為離開了幼稚園,參與了兩個新團體(步道課跟共學團),我可以從旁觀察大犬怎麼從無到有,跟一群人認識,搭建關係。以前總是覺得大犬的個性彆扭是天性使然,不過這幾個禮拜下來,我發現是大犬不知道怎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心情跟需求。大犬想跟一群人一起玩的需求是很明顯了,可是常因為不知道怎麼開始而受挫折。
生氣時的哭鬧破壞或是攻擊行為,我現在學著不把他看成問題,而是想成他還沒學會情緒管理跟表達的技巧。我想前半年在小犬還小,大犬去學校的一年裡,大概自己對大犬的說話引導不夠,所以他才變成動不動就“卡卡的”。我想在學校這些問題是不會彰顯的,因為學校裡面是老師為中心,很少小朋友自主的互動時間,所謂的融入團體生活,在幼年期可能更偏向是”亦步亦趨“的群性使然。雖然現在共學時,要小孩子自己主動去交朋友,可能會比較辛苦,但是我想自發溝通的機會會比在學校多。
到底怎樣算是瞎忙?因為這幾天有在想多認識一些體制外的實驗學校,可是交通不便,這讓我很猶豫到底有沒有必要去考慮。曾經想過,會不會小孩長大了自然某些能力就成熟,根本不需要這樣大費周章去篩選。但是反過來想,要是這些能力不是自己會成熟的呢?尤其是情緒管理,同情同理心跟語言表達方面。在傳統的學校裡,心理輔導似乎總是照顧不及,必須由家庭去支持輔導,可是在校時間占了一半,家庭教育在發生困境的當下真的有辦法救援嗎?如果小孩不說我哪會知道?要是有心理問題,那上學的日子更是種瞎忙啊。
最近的社會亂象說得清楚,心理健康才是成長路上最大的資產啊。
到底哪種環境適合大犬呢?我還在苦惱咧。
小犬最近進入跟屁蟲時期,對著我黏頭黏尾。不光是我走到哪跟到哪,連吃飯都要站在我背後當背後靈。 不過小犬很厲害喔,步道課傻乎乎地跟著走,每次糊裡糊塗都可以走完耶!目前為了預防萬一多背的1.5公斤重的親密背巾都還沒派上用場過。小犬還是會偷偷摸摸地打哥哥,把哥哥弄得火大,現在我還在努力不要重蹈覆轍用罵的,多引導兩邊互相用說的。只是要表達同理心這一關,我還真希望自己可以變成兩個分身,同時安撫兩個小孩。
我也有深刻地學到東西,就是耐性這兩個字真是不好寫啊。
3 則留言:
紓君'加油!你的孩子很幸福!
大犬' 小犬' 有個美好的童年!
歡迎帶大小犬來阿姨家玩
紓君'加油!你的孩子很幸福!
大犬' 小犬' 有個美好的童年!
歡迎帶大小犬來阿姨家玩
很支持妳的理念。只是,也別讓自己太緊張啦~ 明年我們大約是10月以後回台灣,待三個月左右。Being inspired by you——我想到時我也會帶E去參加共學團。話說回來,大小犬真的很幸福呢!加油~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