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期去大學旁聽兩門課:生化跟分子心理學。每次下課從教室走回家的路上,心情是很不一樣的。生化課結束時,心裡滿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悲壯感; 分子心理學下課時,則常常是胸腔熱血滿溢,覺得科學果真使人類未來一片光明阿。
生化再上一遍的心得是:生化果然是天書。以前醫學院沒有著墨於蛋白質結構跟一些更基礎的部份,這次則前半部都是結構跟動力學。因為也是很粗略地帶過,再加上我的德聽還不夠好,所以還是得靠自己自修才能趕上進度。
分子心理學就不一樣了。老師沒有瑞士口音所以聽起來分外輕鬆,加上這是分子心理學(一),所以內容淺白許多。上課舉了一些研究的例子,才比較了解這個聽起來很炫的學科到底在做甚麼。簡單來講,就是建立在“環境跟基因會交互影響”的理論上研究彼此之間如何作用,這裡並不是指X射線造成基因突變這種絕斷極端的例子,而是外在環境的因素會加強基因形態的表現(或是反方向進行)。然後這裡被研究的基因形態表現的行為是以心理學關注的行為為主,比如說記憶跟情緒。最有名的例子是:老鼠經過不斷的學習以後,發現記憶相關的神經突觸數量增加了。感覺有點像神經心理學,不過關注更多一般人的情緒跟行為。
其實這些都很有趣。前幾個月自己搬了一些書回家念,雖然念得頭要冒煙似懂非懂,不過還是念得很開心。只是大多數都虎頭蛇尾,沒有一個真的有讀完,大多都趕在借書期限過期之前就匆匆歸還了。難得有這樣的空檔,可以這樣隨心所欲的念書。
2 則留言:
……嘖…了不起的家庭主婦!!! 果然是「巧巧郎」!!! 給你一個大姆指
不是啦其實我是“贏贏郎”......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