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小犬一號跟小犬二號

  好久沒有記錄兩個小朋友的變化了。是的,小小寶也晉級為小朋友了,會跑會說話,每天跟在哥哥身邊像隻仿聲鳥,這個月還開始言明心志,並樂於與人攀談。
  怎麼發現的呢?有一天,我們在討論朋友住的太遠要見面還真不容易,兩大一小七嘴八舌地在討論可能的交通方式,謙亞竟然大聲的插嘴:"坐火車啊!!"
  本以為可能是巧合,可是後來幾天發現他真的試著用說話表達他的想法,而且還真的不是答非所問,我就很驚訝了!畢竟距離他真的有意識的用“不要“來表達拒絕之意,再來進展到講食物名稱,再到現在表達想法,也不過一兩個禮拜而已。這就是傳說中的語言大爆炸嗎?
  前天晚上,睡前謙亞又開始發表高論了---
  謙亞:"不是爸爸---不是媽媽---不是爺爺---不是奶奶---不是哥哥---不是XX......"(把所有他知道的人都不是了一圈)
  我不時的穿插著:"對對對...都不是都不是...趕快睡覺..."(太想睡覺隨口敷衍)
  謙亞又不放棄的再講了一遍:"不是哥哥---不是媽媽---不是OO...."(又兜了一圈)
  我本來想說還要再叫他快點睡,忽然好奇,問他"什麼不是什麼?到底是什麼?"
  謙亞大聲回答:"是謙亞!!謙亞不是哥哥---不是媽媽---不是爸爸---不是XXX..."
  驚!怎麼感覺有點哲學的味道啊!?

  回想起同齡的安凡好像就沒這麼厲害,可見全中文的環境加上多一個哥哥每天喇喇叫,真的有增強刺激的效果。雖然兩個人有衝突時還沒辦法用言語吵架,多半還是動手動腳,可是以後應該就會可以慢慢減少打架的機會了吧!(還是說打架歸打架呢-___-|||)

  安凡開始上學也有兩個月了。話說有一天自己帶兩個小孩真的覺得很沮喪的時候,跑去最近又佔地最大的幼稚園絕望地留了資料,雖然候補的名額是三十幾,回家又覺得“自己怎麼這麼遜咖,這樣就撐不下去要把小孩往外丟了“而一陣後悔,之後也就不抱希望而打算忘記這件事。竟然有一天接到學校的電話,說安凡可以去試讀了...

  當下我的直接反應是什麼呢?趕快!!明天就開始!試讀!(先前的堅持就這麼被拋到九霄雲外去了...甚至是什麼堅持,有什麼好堅持,都忘光光啦!)

  的確,哥哥去上學了以後,弟弟的日子變得比較好過,我的日子也是比較輕鬆了,哥哥適應了學校的生活以後,還蠻樂在其中的,好像也有談得來的好朋友。我們就開始了一種“中午接哥哥回來吃飯,下午睡醒以後再看要去哪裡玩“的生活模式。目前還在繼續勸安凡念全天,以求得更長的自由活動時間,可是其實我自己的心底還是有些猶豫,想著“難道小孩就這樣開始離家/不再跟我到處玩耍了嗎?“

可能還是自己想太多了,說不定安凡哪天爽快的說“好!他要在學校睡午覺!“的時候,我還是會立馬就準備好午睡的枕頭睡袋,叫他趕快拿給老師不許再後悔啦!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關於麵包兩三事

  隨著烤箱出現,小孩子也長大了一點點,我終於又可以烤麵包。今天跟Yenˇ-chun討論到做麵包跟蛋糕,不知怎的心裡面有些感想需要抒發。不過我不是做麵包跟甜點的高手,只是跟這兩樣東西相處久了,覺得自己有些體認,這個體認讓我可以接受自己失敗的成品,就算是難吃,還是可以樂在其中。(前提是我自己做的啦,如果在店裡買的我可是很愛批評:P)

  先說我對麵包的一些感想。我覺得做麵包(用酵母發酵的那種),有點像在養小孩。基本成份是麵粉,水跟酵母(不論是天然或是人工培養),只要有這三樣要素揉在一起,經過了酵母主導的漲漲消消的過程,終於會變成一份可以讓人佐餐飽腹的好物。每個地方產的麥子不同,製法也不一樣,所以做出來的麵包不論是香氣或是口感,都會有所不同,但是對於當地人而言,就是獨一無二家鄉的味道。 所以對成份簡單的麵包,我懷有很大的尊敬。它是對當地的風土最誠真的表現。
  簡單的麵包,也比較容易吃到麵香,我覺得這是麵包最基本該有的滋味。

  不過在現在的台灣,麵包比較像是舞台上的主角,而不是佐餐的配角。台灣的主食是米飯,也不產麥,吃麵包有種享受點心的味道,所以就更精緻化。要可口,要有口味,口感要外酥內軟,一個小小的單品麵包要有包羅萬象的氣勢,所以每種麵包都變得複雜起來。再加上西風東漸,大家都想體驗歐式麵包,歐式麵包最重視單純麵香,卻跟台灣精緻化偏好柔軟的麵包文化有點衝突,兩者加乘就出現了“軟法”或是很多畫了很多井字或是叉叉開裂,裡面包芝麻起司巧克力的軟殼麵包。並不是說這種混血的產品就不好,可是從經驗裡我覺得這類的麵包還真吃不出來她自有的特色格調。

  以前傳統麵包店的紅豆麵包,奶酥麵包現在都很難尋了。但是那可愛單純的味道,是我這個六字頭的人常常想念,也常常想要重新體驗的。

  做西式糕點,我就覺得不像在養小孩了,比較像是用巨匠的心在雕琢一件藝術品。甜點製程可以非常複雜,成份可以非常豐富,而且口感一定要美妙,就像料理鼠王吃了草莓跟起司以後,一瞬間燈都暗了,天空蹦滿了煙花火花。所以如果點心烤失敗了,挫折感會比較大。不像做麵包,麵團發的不好可以說她是Pita,只要有麵香,我都可以喜滋滋的吞下肚子裡。可是扁掉的蛋糕不能說她是餅乾呀。
  而且,糕點還重視意境的呈現,糖的緞帶跑來跑去,玫瑰花瓣在畫面上該怎麼牽...所以我覺得糕點師傅真的是追尋藝術表現的高度專業!

 我只會用成份簡單的食譜來作蛋糕麵包,所以烘培方面我對自己的期許就是表現出來簡單的好味道, 這就是我家庭主婦研究所的研究路線啦!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改名字囉!

    大標題會這樣改,一方面是標記搬回台灣的新地緣,另一方面是因為---舅舅借給我們一個氣炸鍋,超好用的啦!!!!!(絕對不是因為小寶跟小小寶越來越難搞,把家裡的大人紛紛氣炸的關係...咳咳咳)

    說到兩小的成長,實在是飛也快也。不光是長身高,也有長腦袋,頭圍是越來越大了沒錯(誤)。小小寶似乎比較機靈,總是在一旁觀察伺機而動,大概當小的註定要這樣,不然無法跟大的每天大車拼。大寶還是三不五十就喜歡拿弟弟練拳腳,弟弟動了哥哥的玩具,哥哥馬上就一副“朕不喜“的樣子,加上一陣車輪滾壓揉輾(對安凡我就是要記下來,給二十年後的你看的)。不過最近發現弟弟被輾的時候,眼角餘光會先掃一下大人才哭出聲,看來放手給小鬼自己解決的時候越來越近了。

    可是說也奇怪,出去玩的時候,哥哥又會聯合弟弟霸佔資源。小朋友大概是想說先到的人就有所有權,可是馬上就劃分內外開始排外,真覺得團體生活有很多禮貌要引導。

    現在還是是kuku煮內,serious主外的生活,然後多了家人babamama的幫忙。雖然我很想要做些好吃的點心,不過常常被兩個小孩搞到沒心情也沒力氣。還是要努力提醒自己,小朋友的眉眉角角很多,都是不重要的小事,自己不要太鑽牛角尖。

    然後家裡的廚房改裝以後,高科技物品紛紛往這個廚房集中,有舅舅有情相借的氣炸鍋跟豆漿機,爺爺贊助的內焰瓦斯爐跟洗碗機,自己手癢買的攪拌機,不得不說,有這些東西,只要可以更熟稔的使用,真的會讓人輕鬆許多!然後是希望做好吃東西的心情趕快到來,這樣生活就可以更有趣啦。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搬家前後

回台灣已經快要一個月了。果真如琦媽所說,現在回想起上個月的生活,感覺好像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一樣。法國已經離我好遠好遠囉!有什麼眷戀或是想念,好像也被新環境的緊湊給掩蓋了。把上上個月想寫而未貼的離法雜感直接貼上---


再過二十天不到,我們就要東西款款屁股拍拍,揮別歐洲了。這幾年在瑞法兩國打滾,無疑是人生中非常難能可貴的經驗。雖然回頭想想,好像台灣的朋友們變得疏遠了,在這裡也沒混出什麼名堂,沒繳出什麼個人值得說嘴的成績單,也沒交到什麼朋友,不過臉皮是變厚了,反正有失有得,就坦然面對自己這一段狀似精彩實則空白的經歷吧。
    這幾天天氣晴雨不定,天氣好的時候,就覺得法國真是惠我良多,生育補助家庭補助拿了一大堆,育兒路上也得到許多尊重跟支持,有交往的鄰居跟友人都熱心真誠,生活裡實在真切的美好之處,都是這些細節累積起來的。這個國家把家庭價值擺在第一位,讓父母可以在工作跟家庭之間多陪陪小孩,在工作時也有充足的托育系統可以配合,這些條件將來回台灣應該都算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吧。
    不過天氣不好的時候,想的就都是負面的了,負面的也不少: 跟高物價相對的薪水怎麼那麼低?稅要繳好多,公家的事情要花很多時間去辦而且還會受氣,每每因為系統出錯然後又要花很多時間去處理,常常覺得這個古老的國家真的有一天會被自己沈重巨大的體制給拖垮。

看來我對這個國家是很多抱怨,連到快要離開忙的要死之際,還是在寫發洩文。回台也有朋友問說幹嘛回來,台灣是越來越不好了。我怎麼覺得,這世界還真是沒一個地方在越變越好啊?要奮鬥也要找有家人好友的地方一起奮鬥啊!!

回來被好朋友圍繞的感覺真是好斃了。只是天氣未免也太熱了一點,就跟好朋友一起喝垃圾飲料+亂晃+流汗吧。

還有,先前沒寫的遊記我一定會找時間補完的!(握拳)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母親節感言

  去附近的麵包店挑了一籠精美的小甜點,回到家一開門,小寶哥哥迎上前來說:“媽媽妳回來了! ------我要吃!”
   躲在一旁的爸爸激動地跳出來:“不是啊!?你不是要講“媽媽妳回來了,母親節快樂!我最愛妳了”的嗎??”爸爸抱著頭:“我剛剛訓練你訓練好久的啊!?!?”

  變成媽媽,就好像接了一個永遠作不完的case,沒有結束的一天,每天每天都在忙。可是每天每天也都有讓人笑不停的事。

  我問小寶哥哥:“你知道為甚麼今天要吃蛋糕嗎?”
  小寶哥哥傻住了。
  爸爸提示他:“因為今天是母------"
  小寶哥哥:“母------親---大---人......吃蛋糕!”

  啊勒? 這是甚麼答案啊。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不得不放下的事物










為了搬家整理物品的過程中,我發現我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受到的饋贈遠遠超出我所給出的事物。 這些美好的禮物,有的是壞了有的是再也用不到,權衡以後覺得就不帶回去了。就寫些小小的短文章紀念他們的身影吧。


這是安凡出生沒多久,旭宏哥哥一家給我們的禮物。這一整套完整十幾隻的帕丁頓小熊著
我們來到法國,住在冰箱上住了兩年多。其中也有很多次被泡在小孩的口水裡洗澡,卻還是很優雅憨厚的微笑著。後來被變態的媽媽我拿來剝光衣服,卻有幾件再也找不到了,就這樣被迫裸奔,還是一樣優雅憨厚的微笑,真是堅強有氣質的好夥伴。


左下這是大學同學ppchi送我的禮物。這麼水凌凌亮晶晶的髮飾,在我還不是個媽媽只穿每日戰鬥服的時候,的確陪我逛歐洲大街逛了好些時光。

右上這是我自己的prothesis的cast。上面的tempron當然都是同學跟學姊的愛心,帶到國外這麼多年,後來還真的很倒楣有派上用場。我總算要回到一個牙齒有問題不用約到兩個月以後的地方了。
最後這項已經是個古董啦,那時這款可是頂尖貨哪,可是已經故障很久了一直沒修。前幾個月在公車上看到一個跟我年紀相仿的女生,從包包裡掏出一個CD隨身聽,把CD放入再把耳機戴上後,臉上就浮現一種通體舒暢的平靜。這種感覺我很熟悉,因為我也有這樣一個隨身聽。打開隨身聽就可以看到實體的CD會讓自己很有收藏家的感覺。雖然我一直都沒有養成到哪裡都用音樂把自己包裹的習慣,可是我真的很捨不得這台跟了我好幾年的老機器。也許一衝動,就又都帶回去了吧。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最近的生活

  同樣的標題,可是這次寫這篇報告的心情可是按耐不住的開心。主要是因為,我們真的確定今年的六月就要回台灣定居了,所以最近的生活逐漸充滿整理賣物跟打包的工作,在整理的過程中很有一種“砍掉重練”的感覺,丟東西也丟出快感來了。這次可是跨海搬家,我們是希望東西越少越好。後來我還說服自己,在歐洲快要六年的生活裡(S桑是十年),最好的紀念品就是兩個小孩啦!小孩不要忘記帶回去就好,其他隨便!
   也有很多時間在做台灣生活的白日夢,主要是想買攪拌機跟水波爐啦!(啊哈哈哈)果然是個被消費文化嚴重洗腦的失敗主婦,一想到有機會添購傢俬就開心起來。回台灣以後的廚事以外的其他細節倒是都沒花甚麼心思在研究。
 
   兩個小孩子現在也越來越會在一起玩,尤其是小的,最近好像心智大開,開始會摹仿哥哥跟大人的動作,把我們都逗得很開心。有時狀況好,兩個小孩可以自己玩上一個多小時,簡直就是上天給的恩賜啊!!!這就是所謂的苦極甘來嗎!?!?!?只是失敗的主婦好像也沒拿這天上掉下來的一小時來充實自己,都拿去看水波爐的開箱文了...(自己掌臉!)
   不過狀況不好的時候也有,兩個小孩的爭執也越來越多,弟弟好奇去拿哥哥的東西,哥哥就推打弟弟,這種情節時常上演。處理這種狀況的方式我也還在摸索中,現在是唸哥哥也唸弟弟,希望唸到有一天他們兩個就懂了,知道要互相尊重。
    安凡有一天跟我說他要看一本暴力的書,我嚇一跳,家裡哪來暴力的書?我連“槍”“打架”這類字眼都很少講,後來他拿來一本故事書,裡面有一段是小狗開飛機被雷劈到,飛機破了個洞,小狗就掉了下來。安凡認為這就是暴力。這讓我想了很多,的確,大自然有其無情的一面,這到底是不是一種暴力呢?天地真的有情嗎?我開始覺得所謂的“親近大自然”這種講法未免有點一廂情願。以前看過一個紀錄片叫做灰熊人,就是講一個一廂情願的傻瓜啊。人跟環境的關係,應該就是不濫取不矯情,和睦共處,互相尊重吧。
  
    這就是最近所忙所想,亂七八糟,開心熱鬧。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兩小小事記

前陣子,在謙亞還不會扶著站的時候,我在家裡觀察兩個小孩的行為模式: 安凡已經是個小男孩,會說會跑會跳,生活自然是多采多姿;反而是謙亞,每天屏氣凝神的到處觀看,四處遛遛爬,不時把地上的不明物品放進嘴裡。看了一會赫然發現,這一刻的小小寶正是過著原始人的採集生活!每到哥哥的點心時間,弟弟就往哥哥的椅子下爬去窩好,撿哥哥掉在地上的食物屑屑,快狠準的掛進嘴巴,頗有守株待兔的味道。

這幾天謙亞在學站了,每天攀在我的背上,放開手一瞬間就笑得很開心,抓住平衡似乎是很有趣的遊戲。也喜歡在床鋪上向後倒,跟同齡的安凡一樣。總覺得謙亞好像比較火爆脾氣,不順他的意的時候為了抗議會大哭大叫,搞得聲音常常是“燒聲“。

安凡的生活裡最主要最熱烈的活動大概就是吃三餐加點心了。不知道是受我影響還是怎樣,安凡一有空檔就會晃進廚房,自言自語的說:“ㄝ...要來吃什麼好呢?“有的時候我說我們來聊天吧,他竟然就把手肘稱在下巴晃著頭問我:“ㄣ...你想要吃什麼呢?“去托兒所接他的時候,他坐上腳踏車的後座跟著我滑到大路上,也是會問我:“今天晚餐吃什麼?“serious晚上回到家,安凡也會馬上迎到跟前,問:“爸爸你今天中午在學校吃什麼?“

回想安凡長大的過程,他好像真的在"吃"這個活動中學到很多,從小就為了把食物送進嘴巴而手眼協調,其他捧碗慢慢走,剝皮或吐子等等,“吃“真的是他學習很大的動力。對食材也非常地好奇,因為想吃而一直問。最近又很喜歡來廚房幫我的忙,總是推著一把椅子要拿木產跟我一起翻炒,邊炒邊說“可以吃了我吃吃看“,或是想要一起備料,順便在備料的時候嚐嚐食材的味道。

謙亞開始去托兒所了,老師跟我說安凡在學校頗照顧謙亞,聽得我好感動啊!~
兩個小孩一起去上學的時候,我就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想想時間過得真快,小孩每天都上學的日子也離我不遠了,說不定到時候我還會覺得寂寞呢。




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

電影教我的事,可惜我可能怎麼也學不會


就在我想要嘗試著自己在網路上抓電影.下來看,電腦卻被色情廣告的海嘯撲擊到我的心臟快要停止的時候,serious英雄救美地解決了我的困境。

回台灣的時候趕在離台前一天,揪了阿姨跟媽媽衝進電影院看了少年Pi。這部電影也是讓我左思右想地想了很多,沒個結論。唯一一個畫面讓在電影院裡面的我當下就了解的一件事,發生在少年Pi苦命的突圍日記竟然被不知情的海浪捲去的那一幕,一瞬間我頓悟到我真是不該抱著日記拼命寫,激進一點,應該連部落格都寫了。活在當下的真義在此啊!

可是我現在又摸黑在這裡打字了,可見人要改變,真的很難。(就像色情廣告要在電腦裡刪除很不容易,打字的當下硬碟又在唧唧咕咕地響個不停...)

看完了愛慕,覺得電影的中文名字應該要改成"愛(與)死"。邊看邊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異,還有現代社會結構的改變,對人精神上造成的困境。最後相愛的形式被單方面選擇了留存的樣貌,我總覺得不太對。無關愛的昇華或墮落,而是本質上不正義。後來想想應該是他老公法文不好,誤解了“醫院“的意思,醫院又不是療養院。又覺得也許是在西方,個人主義這麼興盛,才會讓家庭的力量連棉薄程度都無法發揮,而變成艱苦(後來還變成獨斷)的雙人舞。

人對於面對病跟死的心理準備,早點開始去想也許不錯,比較不會讓人措手不及?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另外一部電影“桃姊“(忽然又想到愛慕這電影也許可以翻成“逃解“!?XDD)。先前覺得這部電影很多現象很悲哀呀什麼的,現在可不覺得了。家屬在敲櫃台不想繳費的橋段,想想還有一家子在外頭推卸責任,雖是涼薄總算還有點熱鬧。養老院的存在,讓日暮的人跟親愛的生者保存了一段距離,這距離也無關美好或是悖責,只是讓人得以呼吸喘息。這電影裡平淡真切的互動我也比較體會到微妙之處了。可是我還是覺得保有呼吸的空間,養老院不是唯一一種方法,這只是現代社會演化出來的一種淒涼的選擇。

不論在什麼時空,人永遠都處在困境裡。像少年Pi裡面對生命的豁達,反而引導出純粹的積極。期許自己能有這樣的豁達,迎接生命裡的每個挑戰與困境。

---
小記:這個週末過的非常美好,是一個百分之百屬於我的週末。週六買特價票去滑雪玩了一整天,週日帶小鬼去博物館散步,晚上還看了肖想很久的電影。這一切都要感謝serious無私的奉獻(帶小孩跟解決電影的問題,還騎腳踏車載兩個小孩騎大大的上坡),他真是太偉大啦!!!!!









2013年2月6日 星期三

廚房教會我的事

返台幾天以來,每天都掛念著想逛超市。從來沒有一次返台有這麼強的慾望想要每天自己開伙的,不全然是因為小孩,實在是看著琳琅滿目的小吃,總憶起油亮黏膩的口感而一點衝動也沒有。不論是逛超市或是菜市場,則是常常不小心手滑,買了好幾把久違的青菜回家。我想,這幾年蹲廚房逛菜場的主婦經驗,活得這麼貼近生活基本面的生活,才讓我有機會認識自己所處之地。

夏天在瑞士的陽台種空心菜,顧了一季只收成一根; 種蘿蔔葉竟然開了滿盆花,意外成為景觀植物…除了百分之百可以確定我的不是綠手指而是"黑"手指以外,終於瞭解氣候的差異自有其適合的物種。

有了這個認知,在法國的時候配合熊熊撩起的好奇心,我很認真地在吃當地的物種。想說回台灣就吃不到了,家裡的餐桌就常常出現奇怪的青菜或是詭異的起司。法菜台炒,有時有意外的美味,但是有時也難以下嚥,還有的時候會怎麼煮都拉肚子,可能就是基因在排斥啦。

回顧全聯的貨架上各種美味的葉菜,我感覺細胞裡每一段基因序列都在呼喊“我要我要!這才是我的菜!”這叫我怎麼能夠不多抄幾把帶回家呢?!

再說回各地的差異自有其適合的物種,其實民情現象亦然。這次在到台灣之前,我總覺得因為這次離開了很久,加上身分又變成一個媽媽,對這個我生長的城市一定會有更多不一樣的發現跟觀察。(台灣台北這幾年從新聞上看起來也變化很多)果然這次有很多驚艷的感覺。

台北市是真的成了一個有水準的大都市啦!市民的水準尤其高。主要大道路的人行道騎樓高高低低的情形已經不復見,在路邊躊躇一秒鐘就有年輕小伙子問我要不要幫忙扛推車。商業區的人行區寬敞,路邊停車依舊擁擠不過還算整齊,許多小空間都被綠化,感覺空氣也沒有很差。只差自行車專用道還沒有建立所以人車相混很危險。

人多了很多,捷運裡面月台沒有加隔離牆是不行的了。地窄人稠的景象也常帶來侷促的壓迫感,雖然在最小空間做最大利用這種表現蘊涵了很多靈活的智慧,可是時間久了以後,還是會很嚮往有更大的空間好好的伸展身體,跑跑跳跳,而不是總在縫隙中竄動流湧。

回台灣以後正好遇上保姆失職讓幼嬰殞世的新聞,這也讓我想了很多。我相信沒有哪個媽媽會想要把孩子托育24小時的,還不是因為工作形態的緣故讓家長不得不作此決定,所以事件中的每個人都是這個荒腔走板社會下的犧牲品。現在既有的職業形態缺乏彈性,職業種類也還不夠多元,要是可以針對不同的性別特色有不同的職業品項,讓女性可以從事更多彈性的工作,那媽媽就有更多時間可以陪伴小孩了,家庭的價值跟韻味也才會提高啊。不管未來到底會不會朝這個方向演變,多動動腦袋嘗試創新的工作跟生活形態,是終其一生要努力做的事。




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媽媽要往哪裡去?

    小寶已經兩歲八個月了,謙亞也向十個月邁進,這段心力交瘁的日子讓我實在感受到身為一個媽媽的煎熬、溫馨、以及寬慰。這些感受都是雙向的,小孩子在成長的同時,我也不斷的自我質疑、修改、還有原諒,接受自己的缺點。
    每當別人問起我回台灣以後,還要再自己帶小孩嗎?還是要馬上開始工作呢?我總是回答:"我很猶豫。"
    我是真的很猶豫,跟小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子裡,難過處常常讓我丟鍋鏟翻電話簿找最近的心理醫師的診所在哪裡,小孩的進步我也不認為該放大到成為自己生活價值的全部,家事更是我最不喜歡的差事,唯一100%屬於自己的樂趣大概只有做麵包甜點來安慰自己氣苦的心靈,可是緊接著又有一堆攪拌缸跟模具要洗。
    會讓我猶豫的是,隨著安凡就快要三歲,看著他長大,我覺得沒有荒廢自己母性的基因也盡了陪伴的義務。家庭教育沒有教科書,只有一個混合了各種氣氛跟訊息片段的情境,自己的小孩在這樣的環境裡長大,摸索逐漸成為他自己。我在一旁觀看,發現這個過程讓我覺得心情很踏實、也越發會想尊重自己的小孩。我相信這樣的感覺安凡也會有。
    所以如果我去工作了,家裡的情境就有我搆不著的地方了。小孩雖然會因此有其他的資源跟體驗,可是我想像就覺得自己的心裡很不踏實。說穿了,就是喜歡看小孩子一步步地長大的感覺吧。
    也不知道要放大家庭教育到什麼程度,越窺見小孩成長這件事,越能理解尋求現有制度外的家長的堅持。雖然我現在只是在猶豫到底要不要給小朋友上幼稚園這件事而已,啊如果要送是要送全天班還是送半天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