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一種轉折

  最近去上唐爸的跟孩子談哲學的工作坊。說唐爸不是在裝熟,是因為教育界裡都這樣稱呼他,他是唐鳳(跟二兒子忘記名字了但是也在從事體制外教育)的爸爸。

  真是一個很棒的學者,溫和親切而且開放,從他的風範裡我有很多感受,是美好的開闊的。

  而這個工作坊也真的是一個很適合哲學提點的入門討論課。今天的討論裡,我了解到開放式的討論遠比提綱式的討論更能互相激盪,而沒有論斷的聆聽跟找出認同的論點就能讓討論繼續熱絡下去。

  我也想要跟我的小孩一起討論事情啊,可是發現我自己心裡有很多的成見,不論是對自己的批評或是對外界的批判,都得要先放下,才能容納新的想法。別說是在為青春期的孩子做準備了,其實是要解決自己的中年危機啊!



 

謙亞話語

  今天跟弟弟去游泳的時候,他仔仔細細地跟我敘述了一個故事---

  在哥哥還一歲的時候,妳(媽媽)把他放在膝上,用小小的布幫他洗澡。妳洗了他的脖子,洗了他的眼睛,還有他的臉頰。洗一洗就笑一下。
  然後我在妳的肚子裡看電視(就在妳肚臍的位子),這個電視就講剛剛那個樣子,我看一看,然後我就等待,然後我就生出來了。

  這個畫面也未免太孤單!他所說的洗澡的事是哥哥小時候的videoclip,我頓時有點難過在謙亞一樣大的時候沒有幫他錄洗澡的影片(小的該不會都是浸一下就撈出來穿衣服了...)。

  我想,跟老大一起生活的經驗裡,無可取代性是很明顯的,那許多的第一次都不是老二可以享受到的。雖然安慰自己弟弟也享有了很多手足的美好,但是還是很感謝他願意來當我的孩子。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北童裸體事件

     這件事沸沸揚揚吵了一兩天了,到今天我有一點想法。身為一個遇過暴露狂的人,關於身體自主權跟妨礙風化我覺得界限其實很清楚。身體在公眾場所到底可不可以裸露,不論他有沒有目的,我覺得都是要看社會的共識。而文明正是社會大眾所累積的諸多共識的總稱,身體自主權並不是一個社會文明與否的指標,裸童的父母不應該用“身體自主權有沒有被實踐”來說社會文不文明。高度文明的社會會有違反人性的限制,低度文明的社會也未必就是洪荒野蠻,其實文不文明只是不同的群體互相評價的形容詞罷了。

     網路上越來越多的討論非但沒有促成理解,還造成了對立。父母說: ”一個裸人,如果讓你不舒服,你可以不要看啊!“但是視線就是已經相遇,覆水難收啊。難道這是路人的錯嗎?“一個裸體這麼讓你不舒服,是你有問題吧?”這種話就更是討戰了。而我覺得裸童父母已經表達了自己的思路,當下他是有理由來做這樣的選擇的,反對者卻還是指著父母的鼻子大罵,這根本就是不想理解對方。更奇怪的是反對的路人還硬要人家按照他的意思去做。這問題就真的很大了!

    我就是那種很討厭人家叫我一定該怎麼做的家長。你的想法是你的想法,既然跟我不同就應該要溝通尋找共識,不應該硬要我接受你的做法。就算我認為不應該裸露因為我認為不尊重他人的眼睛,我還是會接受該父母的邏輯,同理他們的狀況,表達我的希望,雖然這希望能不能被採納終究是未定之數。(如果我今天真的有不能看到裸人的病,因為看到了裸童而發作,這家人就要對我的病情負部分的責任。)

    今天這樣的意識敵對,除了嘴角發癢口水噴一噴,噴完以後我想對家長對裸童都只剩下傷害。這傷害既然是可以避免的(不像裸人忽然出現無法避免),為什麼要這樣大戰一場呢?
 

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當媽有感

    最近有種感覺,當爸媽的好像在為小孩做通往大人社會的橋樑的工作。這個社會有那麼多的不平等跟不尊重,對小孩有太多的根深蒂固的要求,爸爸媽媽只能在中間緩頰,不成為大人世界既定想法的幫兇,卻也不能讓大人受到傷害。

    事主是七歲的大兒子,因為跟小兒子在賣場奔跑,被店員大聲斥責...這樣的一件事。店員叫罵了一次,我趕快過去提醒,後來小孩又忍不住互追起來,店員對著他們當街大罵了起來:“我不是叫你們不要跑嗎?你們兩個竟然還跑OX#^...”我在一旁聽著她口氣越來越兇,只怕是連生理期不舒服都要發洩在這件事上,我就大聲喊咔:“我來跟他們講就可以了!”
她聽了趕快擠出微笑說:“我也是怕他們受傷”然後她就飄走了。(我覺得很偽善啊!)

    小孩在賣場裡追逐是錯的,但是大人惡言相向也不對,用這種“正義的ok繃”更是討厭。大一點的小孩感受到的只有惡意而氣憤非常,小一點的小孩感覺到惡意而害怕地哭了,我實在看不出這有什麼教育意義。小孩子在學校玩鬼抓人要玩到小四小五,我覺得小一跟中班控制不住自己也是正常歷程,但是社會教育(不要在公共場合奔跑)的方式就是用罵的嗎?我唯一的猜想就是,大人也是這樣被罵大的,所以他不知道要怎麼跟人好好地說。”希望孩子不要受傷“被無限上綱,然後把小孩層層捆綁,這也是很悲哀。

    回頭想想,自己在安凡兩歲時跟四歲時,曾有短暫的一個時期那無助感是那麼的深切,只想著自己的愛是不是被消耗掉了?只能靜靜等待風暴過去...等等,那時真是太不了解孩子了,好像是,想要趕快讓他們成為“家庭株式會社”裡稱職的職員似的,對他們有所期待也有所失望。幸好那時採取消極處理,沒有更大力的壓制,因為隨著安凡長大,我發覺小孩他們對於正義的理解是慢慢形成的,所有的是非對錯公平與否,除非大人粉飾,不然他們是能夠判斷的,而且只怕還更堅持。而最讓人頭痛的情緒控制,也是經過萬般體諒跟提醒,慢慢的他們才能揣摩別人的感受,然後才會變得溫柔。

  這些都不是用教的,教不來的。但是除了爸媽以外,沒有人有那個耐心。我也不能要求別人要有這種耐心啊,這個世界是被效率跟利益引導著走的。我只能在這樣的風暴之下,把小孩子牽到一旁,好好的一遍又一遍的跟他們說,希望他們一邊帶著更多理解一邊長大。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一個七歲,一個五歲,一個二十八歲,一個二十五歲

  轉眼間,好快啊!我們的小孩子一個已經七歲,一個也已經五歲了。當爸媽的兩個大人也已經二十八跟二十五了呢!(心理年齡心理年齡啊哈哈哈~)

  還記得剛生下弟弟的時候,寫了一篇每日生活的流水帳,那鍋爐的水汽跟人吵鼎沸的聲響,真是可以把我拉回五年前的現場。但是看看現在,好像也沒有比較悠閒啊!可能有悠閒一點點吧,但是還是有別的憂慮在我的心裡。

  像今天,中午趕12點去接半天的小一生回家,然後再去接半天的幼兒園生,回到家就是趕著午餐開飯跟吃水果,接著我就去做家事,弟弟玩玩具,哥哥寫功課。幸好現在小朋友也很配合了,我想午睡片刻兩個小孩就很有默契地去大便沒來吵我(誒?)。然後跟兩小出門騎腳踏車,蹓躂一下就送哥哥去上鋼琴課,在音樂教室跟弟弟念念故事書,哥哥下課了我們還在教室蹉跎了一下,接著就出了門......

  這時,外面的雨,“嘩啦”一聲,滂沱而下!

  就在這一刻,很超現實地,時光變得悠長了。這是不在意料之中場景,我們在其中都高興起來了,小孩們很開心地享受這場好大的,淋三秒鐘就會全身濕透的大雨,一邊喊著好大噢好大噢,一邊把車子騎到水窪裡,腳濕透了又興奮地大叫。這樣迎接意外真的很美好啊,好像拍廣告。

  但是其實我還是有估算到這一場雨的,早在陰風陣陣的時候就勸說小孩換成可以用汽車載的小車,心裡面盤算音樂教室跟serious停車場的距離,淋一點雨應該還好......只是沒想到這場雨這麼大這麼涼!

  上一次淋大雨,是共學團去羅東林場玩的時候,那時候遵守媽媽應盡的義務,每次隨身什麼裝備都帶了(出門就是一種神鬼戰士的fu),雨衣雨具備用衣物,雨下了就心裡大喝一聲:“你就來吧!老娘不怕雨!”然後小朋友開心的用雨水洗頭了就拿出了大毛巾來擦,可是卻還憂煩著就這一套衣服了,再濕就沒了,那時可怎麼辦才好。

  現在我是比較沒有底限了。沒有了底限,好像放得更開,也更開心呢。

------(我是憂慮的分隔線我是憂慮的分隔線)

  我的憂慮大抵還是工作上缺乏成就感。大概也只能靠多聽牙科演講多看討論多讀書,來確定自己還可能有龜速地在前進。沒辦法,自己選的,總覺得想要等小孩子生活秩序穩定了,能夠自動自發了,再去加診。按照觀察好像要到中年級吧?可是也有聽聞其他媽媽說,中年級就要全心陪孩子,因為就快要青春期了。(驚)媽呀,青春期完就要升學,又該六年陪孩子,難道要陪到大學嗎!!!????

  我想,在五年前的那篇文章的時刻,我心裡也一定是有憂慮的,只是沒寫就忘記了,然後日字過去了我也只記得美好的部分,很久的以後回來看現在,大概也會覺得我記下的憂慮很渺小吧!
 

 

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媽媽雜感

    趁著春日天氣正好,辦雜事也宜人,送小隻的上學以後,就騎著腳踏車一站一站地把雜事了結:匯款,買菜,繳稅......終於來到了圖書館,把逾期的書給還了。因為逾期多日不敢跟館員四目相交,遂把身形側轉假裝瀏覽一旁還沒歸架的書,卻在書裡面掃到一句有意思的話:『越發現營養學複雜,越該把飲食弄得簡單。』

    最近察覺實在是太多免費的,多餘的資訊,洶湧地朝生活湧來。打開臉書,跳出了一個北歐風的專頁,正好是自己喜歡的,就忍不住瀏覽了一下公司網站,然後吸睛的單品又讓自己忍不住手癢,又去姑狗了一下它的來歷,然後......可以越滾越多,如果真的沒有節制地滾下去,一個小時後雖然可以說自己又對這主題多了一些愉悅的了解,但是話說回來------

    我到底為什麼喜歡北歐風啊?我真的喜歡北歐風嗎?我應該要知道北歐風相關的多餘的訊息嗎??

    我喜歡什麼樣的設計?我為什麼喜歡?會不會是最近的流行對我的洗腦,讓我下意識地學著去欣賞這個潮流?

    我參加了什麼活動?我為什麼要參加?我真的是對這個好奇嗎?還是我就是接受了周圍給我的資訊?這算是主動地過生活嗎?

    最近在讀Fromm的書,提到人做決定,就算以為是自己做的,其實也很有可能只是受了周圍的環境暗示,才做了這個決定。這好像跟現代的生活情境不謀而合,自己體會到的不是美好,充其量只是“跟風的美好”而已。要主動地掌握自己的生活,好像很難,但是其實不就是圖書館裡面的那一句話所說的心法嗎?『越發現生活裡的可能性,越要把生活過得簡單。』好好的想清楚自己重視的是什麼,然後由自己主動去發掘資源,然後才作出決定。然後我就發覺,其實小孩子就是最好的實踐者:他們是真的在過一種“很主動”的人生,只要大人可以放手,讓小孩好好的自己做決定,主動的人生的感覺一定會給小孩正面回饋的。

    話說回來,現代的家長真的容易活得很焦慮:小孩不想學就擔心什麼都不會,學太多又擔心怎麼都沒運動,學太少又擔心將來不好學,朋友多就覺得很好,朋友少就覺得不好,不敢表達就擔心吃虧,字寫得慢又擔心運動變少,反正就是圈圈叉叉一堆自以為是的觀察!

    於是大人改變了環境,試圖給小孩做決定的諸多暗示,而且還覺得這是對的。可是真的該這樣嗎?小孩自自己主動地過生活就一定會過得很糟嗎?只要抱持的互相分享美好的心態,不要強迫對方做自己想要的選擇,然後快樂的一起過生活,這樣就最好了吧!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畫畫工作日誌

試色的邏輯待找,空間感也不知道怎麼建立。

-----------
這個畫室很樂於分享知識,連結也有很多值得參考

http://www.sujinjie.com/

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家庭主婦v.s地球住民

    其實我覺得家庭主婦這名詞的產生根本就是個錯誤。一個大多數時間待在家裡的太太願意為家裡做些事情,所以打掃洗衣煮飯折衣服,但是只要是待在家裡的家人,應該也都要有為家裡做些事情的體悟,這個家才會健康地營運下去。如果把家庭主婦的職責無限擴張,諸如還要“維持一個溫馨的氣氛讓家人想回家”“維持一個乾淨的環境,提供健康的飲食讓家人健康”(這是什麼鬼),那就真的是物化美個家庭成員的角色了(賺錢者/大老闆;小孩/小老闆&未來的勞工;在家者/現在職且要被最大化的勞工)。怎麼可以用House+wife就來定義在家者的生活方式跟生活意義!

    所以什麼家務有給職都是假命題,只是呈現了資本主義怎麼侵蝕了美好家庭的定義。

    我覺得家人為家庭所作的努力,都只是單純的想要獲得更多開心的時刻而已,所以每個人不論長幼都不斷地在為家庭增色,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如果沒有了這種默契,就做什麼都不對盤了。

    同樣的思維有延伸到家庭以外:身為一個在地球上生活的人,有沒有想要為地球做點事情?還是只是不斷地用勞力換取資源然後耗用其他資源(也就是努力賺錢然後花錢享受)?應該有什麼不同的方式,為地球增色,讓在地球的時刻有更多的開心跟幸福感受吧。

    最近在讀一本書,書名是2052,這書在推測西元2052年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其中有很多遠景我覺得很有可能,有令人失望處卻也有令人振奮處,可能就是因為有好有壞的各個面向,所以才讓我覺得這推測很真實。令人振奮處就是綠的產業跟綠的消費會越來越主流。其實映照到現在:民宿漸漸直逼旅館業,工具圖書館的產生,商品強調廠商在年限後可以主動回收,這一類都是比較不鋪張的使用方式。

    書中提及:“未來的人往回頭看,會很訝異於四十年前的人怎麼會想要擁有那麼多東西,即使買來大多時間也只是放著,甚至還租用倉庫來放這些東西!”臉書上有些族群很喜歡買東西,不知道事主看到這句話會有什麼感覺,我自己是覺得應該來尋找社區內的共享的管道。

   用更少的錢過更好的生活,真是很難的一件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