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日 星期三

每個時期的心靈狀態

     近期才在思考"中年是不是比較容易焦慮?",之後就恰巧出現了一個很多人討論的網紅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聽完以後發現是先前"底層網紅"提到過的弱弱相逼的其中一種可惡的商業模式,而且影片中更負社會責任的說明這種心靈課程怎麼操作人的心理感受、也呈現課程的模樣。

    我想人是對未知總是充滿好奇心的,傾向前瞻。在羽翼初豐的少年青年階段,實質的累積(不管是經驗或是財富)都顯得又慢又小,如果沒有親朋好友一起體驗箇中滋味的話,常常就是著眼於這短小的成果而產生"難道就這樣下去嗎?這樣怎麼辦?"的焦慮,跟懷疑自己(能力不好?或是直接把自己量化估身價)。

    而在中年的時候,(也就是現在的我),在快要半百的年紀,對於屬於急不得的經驗累積i.e.職業跟家庭的經營跟發展,已經漸漸了解了樣貌,三生有幸又有親朋好友一起陪伴度過,所以也沒有什麼不滿足,但是對未來還是會有焦慮,覺得房子還沒買是不是很致命。幸好自己一直有在看書,一些古書都傳達了"非常明確"的萬古事實:生命裡有許多不能控制的部分,重要的是自己看事情的角度跟心態,心境才能平靜的好好踏實生活。老年時的房貸可能對你老年的生活滿意度根本沒有那麼大的影響,畢竟老年時期可以焦慮的主題也是很多。

    我們都很擔心未來走得很辛苦、甚至懷疑會不會走不下去。我們對未來的好奇心,在海量資訊的推播下,總是容易漂盪到焦慮的那一邊,而不是興奮期待的那一邊。難怪現在憂鬱的少年跟兒童越來越多。我曾經以為兒童跟青少年是最無憂無慮的階段,但是我看了這個網紅的影片以後,才發現其實年輕時候的焦慮,反而是最容易被不道德的商人見縫插針的時段。

    所以我意識到,一個人從小到大有被"愛"的體驗真是非常重要,能夠認知自己是真的開心幸福,而不會別人說你的快樂是假裝的就動搖以為他說的是真的(這種心靈課程居然要扭曲個人對幸福快樂累積的真實經驗的認知,真是太靠北、太缺德了!)。我想到宗教也有這樣的設定,就是說服信眾有個人絕對就是愛你,像這樣的安心丸,在接收不到實質外界的愛的時候可能也是很重要的安定心靈的力量。只是如果是邪教,這樣的力量可能就會想要利用你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所以慎防邪教非常重要,要有警覺心!

    有被愛的經驗、覺得自己就是值得,時時刻刻都被他人需要,才能對自己的每個決定,不論是要去付出心力勞力或是接受報償稱讚,都能覺得坦然。即使是被詆毀了,還是能區分到底是外部環境有問題還是內在有不足,再反應,同時還是覺得自我獨立,擁有自尊。(題外話,共產主義煽起的心靈革命也常常是先把人貶低為"資本家握有實權的資本主義裡面的小螺絲"、然後洗腦"勞工一直被利用、被剝削"、質疑"你以為的快樂其實都是被設計剝削過的"、最後驅策你"破除這個結構、沒有資本家、大家都是共產精神的勞工!"最後的結果就是自尊心大噴發,無辜的鄉紳被批鬥、然後全民都淪為獨裁政權的螺絲。要是是一個自我獨立的人,遇到這種大規模洗腦,難道還不快逃嗎!?)

    最近也看了腦筋急轉彎2,我覺得我們的基因真的是設定好了要走過人生所需要的情緒工具,在家庭之外要往外延伸同儕關係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驅策我們嚐試不同的情緒去跟外界建立連結、了解界線。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其實人類可以演化到現在,我們在人類社會中都是天生自備高勝率了,不是嗎。

    如果可以把未來看成是一種大揭密(不要把它想成是一連串的挑戰並一味的鼓勵接受挑戰),並且知道很多驚喜或是驚嚇彩蛋本質就是不可控的,那也許就可以走的放鬆一點也會開心一點,不要忘記總是有親朋好友可以一起快樂下去的。


2025年1月17日 星期五

一篇文記一本書------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 從中央歐亞出發,騎馬遊牧民眼中的拓跋國家

     這本書名也太長了!是從圖書館的借閱清單中直接拷貝貼上的XDD。作者是森安孝夫,內容是中亞的歷史。這本書是八旗歷史套書中的一本,這套書是從日本翻譯過來的。我受到吸引是因為對中亞草原游牧民族的歷史很陌生,加上對唐朝的文化到底是怎樣的豐富感到好奇。前幾個月去故宮看陶瓷的展品,唐三彩的奔放感、有趣的造型、還有多樣化的主題讓我對唐朝更添加了國際化的想像。這本書截錄的時間是唐朝前後,以絲路周邊的民族為記錄的對象,並且從考古的史蹟來脫除中華史觀、像偵探一樣反推當時唐朝跟周邊國家的樣貌。

    陶瓷器物真的留下很多當代的線索,有個明朝陶器寫滿了回文,而且是某個皈依伊斯蘭教的皇帝的工匠製作的。歷朝可能有好幾個皇帝獨宗伊斯蘭術?真是想像不到阿!

    如果查照複雜的民族融合的宗族列表,可以發現唐朝開國祖輩也有草原遊牧民族的血脈,要列入草原拓跋國家也是很合理的。書裡面對長安極其繁華的盛世(當時世界上最偉大興盛的城市),描述的畫面是像這樣的:街上有各國的人熙攘往來,茶館酒樓生意興隆、各行各業街坊林立,書店沙龍更是不少。當時絲路是大航海時期之前唯一東西交流的通道,沿途每個國家沒有不想霸佔這條通路的,彼時各國就有很多角力。在安史之亂之後,吐魯番(西藏)跟北邊西突厥就不斷試圖擁有絲路的霸權。其中有個很妙的民族粟特人,讀起來很像是東方的猶太人,非常善於蒐集情報、經營商隊跟做生意(小孩子12歲就要隨隊經商了),甚至也擁有自己的軍力,跟各個國家都有利害平衡關係,在絲路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這個民族在後續的兩百年就逐漸消失了,最終粟特文也失傳。

    我也是很害怕台語文會失傳,也怕一個民族會消失。一個民族要消失可能只要四五代的光景,維吾爾就正處在這樣的危險當中。如果真的在"時代的洪流"中消失了,近代史大概也只剩下"不勝唏噓"四個字,久遠的未來大概更是隻字不提了,但是當代人的感受卻是重中之重。文化的多樣性在還可以挽回的時候,還是要努力去維護去聲援。

    (國民黨跟民眾黨是在砍什麼預算呢!!??)



一段話記一本書------臺灣漫遊錄

     這是一本充滿崎嶇驚喜感的小說,它的妙處不僅僅是在內文本身,整個結構就是一場遊戲,甚至還算是有點惡趣味!我覺得很厲害的是,正文部分字數不多,可是描寫的感受卻很貼切。這個故事包容了很多吸引人的素材,也寫得很高雅,真真假假穿插難分。前言的部分講的很有道理!所以忍不住去查這個前言作者是何方神聖,才破解了這本作品。發現了真相後,覺得有趣到失眠,整天都想著這個作品也太厲害了吧。是充滿藝術的創作!

2025年1月7日 星期二

觀影記:一場未完成的電影

    金馬獎的最佳影片。現在電影的意義,已經不再是獨尊藝術性或是人性,而是有紀錄當代的重要性。以結構來說,這個介於紀錄片跟劇情片之間的形式,是很特別也很吸引注意力。後續回溯了中國在走過疫情時蕭條的情形以及人跟人之間的互相取暖、電影的畫面運用編輯了很多平民的短影音,內容則是一路延伸到後來的抗議封城的暴動(這個部分沒有很多資訊)。
    步出電影院時,我跟serious回想疫情時的生活,但是那個壓力的感受已經很淡很淡,受到影響的事件也有點想不起來了。幾個畫面而已吧:安靜地排隊等打疫苗、街頭通風處火速採買水果、孩子在頂樓跛腳跑步騎腳踏車。這樣折讓的生活好荒謬啊!
    我覺得,我們這個世代都受到疫情的PTSD很深,這種曾經深深的恐懼,可能已經淡化,但是經濟上的後果還在醞釀發酵。疫情是凸顯了社會原本不夠公平的景象,這個在疫情後政府有積極的補破網,只是這網還織得不夠快。我告訴自己可以不要急躁,看著社會有沒有在進步,龜速也好。

到底會不會發生戰爭

     最近國內的政治又很紛亂,議會朝野對立,互相宣揚報復性罷免,唉民主不是比誰能夠號召鐵粉上街、為什麼議會放棄了溝通?實在是不知道在演哪齣。我只覺得如果國家內亂的話,戰爭是比較容易趁隙發生的。

    君不見北韓最近趁南韓審半前總統的時候,又發射了導彈。台灣議會在亂的時候,北邊的海底電纜被切斷......新聞已經不知道要報什麼當頭條了,因為實在亂象紛呈,要避免引起民眾恐慌、又要適度的表達立場(台灣的媒體有些隨政黨選邊站,獨立媒體(比如報導者)的受眾又不夠多),所以就是一種沒有哪個問題特別嚴重、一片眾說紛紜的樣態。奇怪,對每個議題可以意見不同,但是基本的站在同一個國家立場保護國家是一定要的、也不衝突。要國民凝聚向心力,所謂的"抵禦外侮",這樣的心思怎麼在這個危機時刻都沒有浮出水面啊。

    當鍵盤俠,乍看是很消極也會被取笑的事,可是其實有很多統戰跟分化就是鍵盤上操作出來的。我決定要繼續努力,當滿口仁義道德的鍵盤俠。

    覺得如果真的發生了這樣的黑天鵝事件,能做的就是降低自己家庭的傷害而已吧:年幼的可以順利完成學業、迎向他們的世代,壯年的可以減少資產的減損、每天還能吃能睡並且有機會繼續工作繳稅、為國家多做些什麼,年長的也是有吃有睡還有醫院可以看病,就是這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