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三

一篇文章總結一本書1---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

   2017年原文出版,2018中文版出版。是openbook的年度翻譯獎。(因為我覺得專業的書籍好的翻譯真的很重要,所以書封貼的貼紙引起了我的注意。)現在全世界為什麼會有地方這麼窮、將來世界的經濟在避免氣象災難的同時又該怎麼發展、我自己有沒有機會參與其中,是我自己很在意的議題。可是我對經濟一竅不通,雖然讀書會有引介一些很重要又好看的書,但是經濟學史我實在沒力氣去碰觸,"史"結尾的學問就是讓人望而生畏啊。

    這本書的40個章節,前20章是有時間性的順序,比較偏向史的部分。後面20章則是在比較接近現在的貿易狀態下,各個想要解決問題的假說介紹。書中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兩句言簡意賅的句子。再找時間抄錄上來。有幾個概念對我來說是新學到的:經濟就是在"做選擇"、Ricardo(李嘉圖,以前瑞士的二手拍賣網站也以他為名)的開放國際貿易(也許是自此背棄了自給自足的原則)、凱因斯建議由政府調節水缸的水(加減稅跟提供刺激比如國家建設),促進消費。

    在新石器時代有農業發展之後,就有經濟上交換的活動。在西方思想的起源裡,關於私有財的正當性、還有憑藉放貸去錢賺錢是一直有辯論的,而且以錢賺錢在中世紀被基督教當成是很壞很壞的事!直到城邦之間的經濟規模越來越大,放貸-->探險-->分利,才變成各個邦國重視的美事,16世紀大航海時期演變成國際間的競賽,經濟規模不僅更大、而且國與國之間的連繫也越來越緊密,在工業革命之後,隨著全世界的錢越來越多,每個國家內部積聚的財富也越來越多,國家內的各行各業、每個個人之間都會互相影響,所以在經濟民生問題發生之際,就產生了一些假說跟模型,想要推測可以避免的結果、跟解決現有的問題。

    第8章講到,18世紀就有一些思想家提出避免資本主義產生窮人的解方,是另一種社會模式,很偏社區的概念,甚至有資本家辦了社區實驗,只是後來吸引來一些好逸惡勞的人而不得不結束。我很驚訝在這麼久以前就已經有現在小眾流行的思想(現在還常有一些零星的紀錄片再拍一些"成功"的社區經驗),原來烏托邦的想法是源遠流長的。

    第16章講共產主義的計劃經濟何以不可行:因為諸多的決定都必須仰賴政府決定,這樣的低效率常讓供需失衡,反而不如自由市場由各個行業的專家根據需求,自己決定生產項目跟產量。書中也提到俄國由農業國家直接跳到共產國家,並不像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必先經過資本主義才能抵達,讓俄國直接從一個封建制度跳到另一個階層制度,也是失敗的原因。我又想到,另外一本書"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則是提到在蘇聯的政府執政的官員,其實根本還是沒有脫離榨取式制度的思維,但是這就要回朔更多歷史事件的因素了。反正,共產主義為什麼會失敗,中國又怎麼還沒轉變,我還會繼續找書來看。

    書裡面有提到,吳爾芙跟凱因斯是同一時代的人,吳爾芙形容凱因斯長得像一隻"吃得飽飽的海豹"讓我覺得超有趣的啦!!我以為凱因斯大概下顎長得很後縮吧?!但是查網路相片看起來又還好...

    是一本值得重複翻看的好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