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五月底莫名其妙又出現了三天連假,因為六月一日是Pfingsmontag。我請教了畫畫班的同學這個假期裡耶穌又怎麼了?同學模稜兩可地說︰這天耶穌又升天了...不過詳情是怎樣他也不太清楚。這位宗教領袖來來回回上上下下,真是忙碌;而兩千年後的今天,人群也忙著在假期出遊啦。我們趁這段連假搭夜車途經蘇黎世,前往維也納。
**火車原來不是百分百可靠**
這個旅程一開始就有點小小的波折。首先從Basel通往Zurich的火車TGV就投下一個炸彈。這班TGV是接夜車的首選,因為時間恰恰好提早十二分鐘到,可以悠閒地轉車。我們上了火車之後剛坐定,火車緩緩地駛出Basel車站沒多久,車上就開始廣播:"各位乘客,因為本班列車有技術上的問題,所以估計會誤點15分鐘,我們謝謝您的體諒。"
什麼?!誤這麼大的點,我們不就接不上夜車了嗎?我不體諒!!列車長來驗票的時候,乘客紛紛詢問誤點的情況,列車長回答的誤點時間竟然越說越長,從一刻鐘到後來竟回答會晚二十分鐘甚至更長...我們跟車長說要接夜車的情況,車長無可奈何地說:「我們會聯絡同事,看看能怎麼辦。」 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我們只能陷在焦慮的情緒裡,然後我又在想要怎麼跟SBB談全額退票跟旅館費補償的事...我們也開始互相安慰對方要是去不成,在家裏睡三天也是難得的放鬆...
接下來,我們想起來相機的備用電池沒帶!!所以憑著2/3的電力要撐著用三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以後在要出門之前還在悠閒的看youtube,一定之後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後來火車站安排進站的TGV跟往維也納的夜車在同一個月台,要轉車的乘客一下車往對面衝就對了。我們在火車停下之前,就守在車門蓄勢待發。終於火車停下來了。
但是車門打不開!這班TGV很用力地憋了數口氣試著開門幾回,但是車門還是打不開。這時眼睜睜地望著窗外對面的夜車,心裡想著難道這就是那個「技術上的問題」嗎?!~~~~
幸好,TGV最後掙了一口氣,門終於打開了。我們順利上了夜車,但是很不巧跟一群狂歡的年輕人同車廂,四個小壯壯兩兩並肩坐在頭頂的臥鋪上,第一次覺得睡在下舖不是個好主意。我開始瞭解為什麼夜車的兩人包廂售價貴但是總是蠻多人睡的了,除了圖個清靜之外,也少了一份危機感阿。
回程的時候在火車出發之前行李還被卡在故障的寄物櫃裡,這趟旅行還真多讓人捏把冷汗的情況。
**好一個大都市**
在出發前往維也納之前,對該城有很多的遐想。音樂之都、古老的建築、豐富的人文氣息......但是實際上,我們在維也納看見很多大都市比較令人不快的一面。
維也納的外來人口比例可能是德語系國家裡算少的了,在市區裡擦身而過的人除了觀光客以外,當地人雖然還是有外國臉孔,但是少得多。我覺得外來人口多寡跟國際化程度、還有發展是否蓬勃有點關係,顯然維也納不像其他國際大城一樣熱絡。街道乾淨,人民友善。老市區維護的很好、新市區卻有點蕭條沒有生氣。感覺好像卡在一種不上不下的狀態裡。
在市中心的地鐵站裡,不時可以看見散落在地上的針頭。有些地鐵站甚至遇見年輕人正對著自己的手臂綁橡皮繩、準備針筒。
在市區裡遇見好幾次直接乞討的人,年紀從十幾歲的青少年到四五十歲的中壯年都有。
在地鐵的電扶梯上我們被幾個假裝成觀光客的人貼身壓近,背包就這樣被偷搜了一輪,幸好背包裡我們向來不放重要的東西,只有水跟雨傘,所以沒有損失。但是感覺真的差勁透頂。
所以美好的遐想一一幻滅,原本以為會感受到的屬於古都的氣質跟氣氛,雖不致蕩然無存、但是所剩無幾。不過維也納身為一個古城,其實內容還是很豐富的。
**Vienna舊市區**

維也納的舊市區大約分佈在環城大道到新的多瑙河畔(多瑙運河)之間。多瑙河的河道經過截彎取直,以前多水患的彎曲處現在已經成為新市鎮的區域。舊市區的電車正好有一班沿著環城的路線跑,所以在電車沿線就可以看見許多的漂亮的古典建築︰國會大廈啦、市立劇院、藝術史跟自然史博物館等等。市中心的史帝芬大教堂在 屋頂上有琉璃瓦的貼片,還蠻可愛的。


我們有參觀藝術史博物館,因為裡面的館藏非常多、而且建築也很富麗堂皇,值得看一看驚嘆一下。有很多作品十七十八世紀的畫作竟然有繪本風,看來溫馨可愛的東西每個年代都喜歡阿!
市區裡面有多小角落有令人驚艷的裝飾:天使藥房的壁畫、麥瑙咖啡的摩爾人標誌的雕像等等;這裡的噴泉也真的是所見過表情最逗的一群。




維也納的河畔並不那麼美。也許是古時候水患多的關係,河畔並沒有許多重要的商業中心,在河道整治之後,河邊才整理成河畔步道,有許多人在河邊慢跑。在舊市區這一岸樹還算多,但是少了建築物的點綴,其實景觀很普通。越過了河中小島(新市鎮所在地)是舊多瑙河道,現在多變成居民玩帆船跟水上運動的地點,看起來有幾分悠閒,但是還是不那麼漂亮。新市鎮沿著運河的新多瑙河河畔就更單調了。
**皇室甜點**
因為覺得要瞭解一下到底皇室的點心坊是有多厲害,我們去了一家百年糕餅店Demel。價位都好高,但是仔細一看竟然有一項咖啡是以"壺"為單位計價,而且價格還不貴。我們決定點這個,兩個人分。結果送上來的時候,我們兩個都覺得看到奇觀了,因為從來沒有看過比咖啡杯還要小的咖啡壺……
**維也納歌劇院初體驗**

當天演出的劇碼叫"維特",是改編自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的現代作品,用法文演唱。內容嘛...就是符合歌劇劇情簡單的特點,只不過男主角不是弱不禁風的少年而是一個小胖胖,覺得有點怪。其實我也不會分辨劇情或是歌藝的好壞,而是把很多的注意力放在歌劇院本身。歌劇院的內部其實沒有很華麗,還蠻簡單的。
歌劇院的站票區如果沒有被超賣的話,空間是還蠻合理的。每個觀眾有個立足之地,前面有欄杆可以架著上半身,且欄杆上還有附字幕機。但是!歌劇院站票未免也賣得太多了,我們進去時發現站票區都已經被擠爆了,雖然說大多數都跟我們一樣是觀光客,不過有許多人穿著細肩帶+熱褲+夾腳拖,頓時我就有點不爽了。未免太不合乎禮儀了。遠望出去座票的觀眾可都是穿小禮服跟長西裝耶!
**新舊之間**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歐洲的樣貌有了很大的改變,近代藝術更是掀起了驚濤巨浪。人們日常生活改變的幅度趕不上思想跟美感的變化,一張掛在 Secession大樓裡的老照片裡,Secession大樓就矗立在馬車交錯的大街後,看了真的很難相信這樣截然不同的想法跟造型,怎麼能夠見容于那個古早的年代裡呢?
這個建築物裡,有Gustav Klimt有名的作品:貝多芬壁畫。Klimt是畫「吻」的作者,他是維也納出生的奧國人。這個煽情絢爛的吻也藏在維也納的Belvedere宮,很可惜後來我們沒有去看。但是我們去看了貝多芬壁畫。這個壁畫非常大,先前看過的介紹的文章裡面總是沒有一幅完整的縮圖,每一篇文章擷取的部份都不一樣,看著不禁納悶到底這幅畫是什麼樣子。後來才知道原來他是有三個牆面那麼大的作品,疏疏落落的構圖分散四處,所以大家都挑選自己要的局部放進文章裡。看到的時候真的很震撼!可是展覽室內禁止照相,我想分離派大樓現在主要的營收應該就是靠這幅壁畫吧。

分離派到底是什麼我也不太知道。他大約是在 19世紀時候成立的一個思潮,要跟逐漸式微的帝國主義、連帶古老的倫理規範跟美學傳統對抗,對藝術上是期待藝術跟生活可以結合...好像又跟Art Nouveau有點關係(不知道是誰影響誰),是近代藝術一個重要的團體。(如果有誰知道的話請補充!)Schiele跟Klimt都是其中很重要的畫家。這次去只看了Klimt的畫,卻沒有去看Schiele的,後來在Art Basel(一個世界藝廊展)看到了Schiele的畫,真覺得好後悔沒有把握在維也納的時後去看。如果還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Belvedere宮看看。

這個摩天輪建於十九世紀末,這樣一個鋼筋鐵骨的幾何構成物,那時應該也是在古老的街區裡很讓人注目的吧!現在這個摩天輪裡面的包廂都已經重新裝潢過,還可以包個包廂在裡面用餐,是超級貴氣的娛興節目呢。
這個摩天輪所在的遊樂場裡大多都是新式的遊樂器材,還蠻多年輕人在裡面玩大怒神、卡丁車的。
**新的想法、新的建築**



這個公寓是奧地利的建築師Hundertwasser建造的,(Hundert是德文的一百,Wasser是水,所以中文都稱他做"百水先生")非常活潑可愛。仔細看建築物的小細節,覺得真的是像一場遊戲,調皮又不按排理出牌,讓人越看越喜歡。


而且公寓巧妙地跟植物混合在一起,在四季分明的歐洲,這個建築物隨季節也就有不一樣的感覺。在維也納的當代美術館也是他設計的,我們沒有進去看,不過在河邊遠遠就可以看見美術館有金色結節的藍色柱子,外觀真的很搶眼。

Donau 舊河道截彎取直後河中的島上蓋了很多新式建築。聯合國大樓是其中最有名的啦,可惜他們也在放連假所以不能入內參觀。其他不論是辦公大樓或是鄰近的集合住宅都是很現代的樣式︰玻璃帷幕牆、互相連結的天橋、密密麻麻的公寓、架高的騎樓、公寓之間陽光照不進來的中庭、水泥、水泥、還是水泥......雖然居民也不少,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周圍還是有很荒涼的感覺,很像信義計劃區外圍還在蓋的工地。而且建築物也沒有超級有個性的那種。
**追星族**
來到維也納還有一件重要的活動是要去中央墓園。對kuku來說是要去看貝多芬的墳墓,對serious來說是要去看(定義出波茲曼常數的)波茲曼的墳墓。看到貝多芬的墓的時候,想到寫了那麼多偉大作品的人現在就躺在我面前,一時之間心裡竟然有點激動。serious找到波茲曼的墓的時候也很激動,從來沒有看過他這麼想跟某人合照的樣子。

後來我們去貝多芬的故居,可惜也在休假閉館,只有在故居前東張西望。
**其他**
維也納官方旅遊網站有很多資訊可以參考。如貝多芬之路、現代建築地圖。另外也要感謝Lata贊助的中文旅遊書,幫助真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