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法國的政治經濟學家Federic Bastiat在1850年寫的兩篇論文集合而成的文集。法國在第二次的革命之後成立了第二共和(西元1848年),這位Bastiat即是議會的議員。文中討論資本主義應該以怎樣的面貌運行,政府對資本主義又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當時是社會主義思潮風行的時代,法律在社會主義的社團大力運作之下,違背了正義,形成了很多作者稱之為"掠奪"的政策:比如說提高稅率財富重新分配 、社會補助特定企業、國家企訂方向形塑產業等等。
等等,這不是一直到現在都還常聽見的訴求嗎?感覺是很"政治正確"的態度啊。難道要任憑資本家剝削勞工、不賺錢的藝文產業通通倒光光嗎?
所以其實社會主義(保護主義、某種程度的共產主義殘影)之下被控制的市場跟完全自由的市場,這兩者之間誰優誰劣的爭議,是一直到今日仍沒個定論的。在科技數據的發酵之下,完全自由的市場讓競爭越來越激烈,難以想像的是越快速的科技竟然加速了極權對人民的監控,
作者認為:完全自由的市場其實是希望讓整個社會演化的:贏不過的就被淘汰,唯有創新才能留下成為贏家。是創新的能力引導整個社會前往進步的方向。政府跟官員不要以為區區幾個人的腦袋就可以贏過全民自由的腦力激盪,這樣的計劃經濟是會讓社會逐漸枯萎的。政府創造需求,甚至大印貨幣只求數據繁榮的作法,只是延遲了全民自由發揮創意而已。作者認為一個用法律規定人民怎麼生活的國家,會容易產生極權。(後來拿破崙真的稱帝了,第二共和變第二帝國,真是快速的驗證。)
做藝術真的不能賺錢?做環保真的不能賺錢?如果補助款一直灌,大概這些產業都會像一直吃奶的孩子,沒辦法真的成熟,而且還剝奪了其他產業的發展機會,因為其他產業的人繳稅金就已經夠拮据了。<---這是作者的想法。
作者還認為,人民有錢了,自然就會來博愛,拿錢救助需要的人、來補助弱勢產業,人的自由意志本來就是良善的,怎麼可以預設人就是懶惰自私不分張的呢。
其實我覺得現今的世界經濟規模大概是昔日的作者無法想像的。他應該也無法想像創新的結果很容易被資本大的人壟斷。我覺得保護主義、關稅、全民教育在現代社會的內容已經不同,甚至像關稅,使用上不是為了保護自己國家的產業,而是一種外交箝制他國的手段。而使用環境地利該屬於外部成本,並不是像他那個時代所以為的沒有代價。許多保護主義的行為(比如說補助款)我覺得對保持文化跟種族的多樣性都是很重要的。至於人有錢就會博愛...我覺得如果沒有節稅的誘因可能很多大企業都不會成立文化基金會吧。我覺得偏社會主義的做法也可以視之為社會多樣性的一環,沒有他來平衡完全自由主義,可能當下就會死非常多人。
可是無論如何,應該讓人民自由的演化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法律不應該規定人民該怎樣生活。在現代社會生活的每一面向都不應該不經思索地照單全收:教育的內容是什麼?政府成立的新單位新法條目的是什麼?然後提醒自己,我有錢就要博愛起來。
(忽然想到電影"寄生上流"裡面的一句台詞:"要是我也這麼富有,大概可以跟他一樣善良吧。"背脊又忽然涼了起來。)
(又想到電影"老狐狸"的情節,人很窮還是該堅持善良的。希望這部電影出國比賽了可以得獎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