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了日本的電影「手紙」。開頭覺得整個平淡,但是後來卻覺得越看越好看。
劇情很簡單,它是希望描述一個情形下,會有的心態跟反應。(真是廢話,不過意思就是說到底發生什麼故事並不重要,主要是描述人的心境。)也就是說,它不是劇情片,而是內心戲啦。說內心戲好像很俗氣,但是他描寫心境描寫得還真好。
片子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對孤兒兄弟通信的口白,哥哥因為誤殺一位獨居的老太太而入獄了,雖然這對兄弟就是很需要同情的對象,但是一時犯錯而必須付出人生的空白來抵償。哥哥是很理想主義的,他一再的跟唯一的親人弟弟通信,希望能夠持續的關心陪他成長,但是這些有監獄標記的信封卻成為弟弟進入社會的高牆,堅固的立在弟弟的面前;哥哥也一再的寫信給誤殺的人的親屬,希望能夠表達自己的悔恨之意,但是其實對家人而言就像在傷口上灑鹽,沒有獲得諒解,對家人來說反而成了一種痛苦的負擔。哥哥停留在原地,已經六年。
弟弟放棄自己的升學理想,進入社會工作。原本他也沒想要隱藏自己的哥哥是殺人犯的事實,但是只要這件事情一曝光,弟弟的工作就會被斷頭。人的害怕是直覺的,這樣的歧視無法避免但是讓人痛苦。這彷彿變成了弟弟的原罪。弟弟也是平常人阿,他也有夢想的勇氣,而且也真的勇敢去追尋夢想了,只是結果不像蔣公的故事一樣燦爛。
如果你是弟弟你會怎麼做呢?其實光憑空想像,我想像不太出來。電影裡的弟弟嚐試這樣去做:
a.低調---但是一被發現,他的夢想還是被喀滋了,
b.為了維護自己的生活,假裝沒有這個哥哥---把哥哥的浪漫點醒了,但是讓哥哥傷心欲絕,而且後來還是被發現了,然後被喀滋。
那到底一般大眾的感受呢?
a.直覺害怕,然後有的想把他斬草除根變不見;有的是對自己感到害怕而覺得羞愧
b.知道這種歧視,雖然不會去傷害但是諷刺
c.知道這種歧視,鼓勵弟弟坦然面對---這些是弟弟的好朋友,少之又少。
真的很令人心寒,但是遇到這樣的情形,可能不知不覺就會變成其中的一員,沒有一種是最好的結局。後來,弟弟終於採取了一種態度。看了那段獨白,真覺得道盡一切了。接受殘缺不完整的現實吧,血親沒有對錯優劣,有的只是無比的真實。
真令人無奈的片尾,看完了也沒有感動的眼淚,跟預告片的感覺差真多。不過比預告片講的那種好看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